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16日指出,今年第一季核准台灣投資大陸金額僅6.42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減少近七成,台商赴陸投資金額和件數持續下降,但同期台灣上市公司大陸投資收益卻高達新台幣1,145億元,較2020年同期大幅成長286%,「台廠在大陸投資愈來愈少、上市公司卻愈賺越多」。
他觀察2016年起的近五年數據,認為該趨勢已然形成,甚至2019年中美貿易戰至今走勢明顯,推測這不會是出售台廠或子公司的一次性收益,而是上市公司在大陸快速轉型時,享受到的額外利益。
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2011~2015年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收益合計新台幣9,688.25億元,2016~2020年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收益則高達1兆8,037.27億元,較前一個五年期間大幅成長了86.18%;但檢視同期間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卻衰退了34.9%。從投資大陸的家數來看,也是第一個五年成長逾三成,第二個五年僅成長2.82%,2020年則下滑。
劉任指出,最大的變化從2016年開始,可說是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大爆發的一個起點,顯然是上市公司在大陸轉投資事業的獲利轉佳,加總2011~2020年的十年間,台灣上市公司在大陸認列的投資收益總額高達2兆7,725.52億元,「此項驚人收益,顯示大陸市場對台灣上市公司獲利的重要」。
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文化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黃健群分析,台商投資大陸有「規模大型化」的現象,2020年全年投資金額增加、投資件數下降,即是證明。
由於台灣上市公司多為大型企業或集團,是大陸地方政府要拉攏的對象,在大陸製造供應鏈中亦有談判籌碼,勞工來源,土地取得和價格、地方稅賦優惠等都會超過赴陸的中小型台商。
黃健群指出,尤其中美貿易紛爭持續,大陸有必要建制自己的供應鏈,像浙江省現正發展智慧電動車及其零組件供應鏈,由省長擔任「鏈長」,就鎖定台灣上市公司為第一波合作對象,上市公司因此在資源豐沛下,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