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14瑞銀投信基金經理人張婉珍

聚焦周期行業裡的成長股

2021年以來一些高估值的科技成長股多半明顯修正,因為在全球貨幣流動性寬鬆的驅動下,成長股股價多已提前反映;加上投資人預期未來利率可能走升,壓抑估值,市場資金陸續調整配置,從成長股轉向價值股以及周期股。

 我們可以觀察到化工、鋼鐵等順周期板塊,2021年春節以來明顯逆勢上揚,這也提升了市場對周期產業復甦的預期,不過景氣多頭能否持續,還是要看供需。

 周期股背後的投資邏輯有二,一種是產業供需結構大轉變,過去不曾有的需求現在突然大爆發,造成供不應求。例如電動車快速發展,鋰電池需求暴增,使得鋰價格短期漲好幾倍,但這種情況較罕見,別說三、五年,十年都未必碰得上。

 事實上,周期行業多半都是需求穩定的,大部分投資邏輯主要是產業集中度提升,龍頭企業市占率提高,加上需求面因為政策刺激而加溫,帶動產品價格大漲。

 以化工產業為例,從歷史上看,化工景氣好的時間點,一種是需求極為旺盛的年代,例如中國基礎建設跟製造業在2003年至2007年間大量投資,或是官方在金融風暴後推出的人民幣4兆元刺激方案,造就出2009年至2011年的新一波投資高峰。另一種是需求溫和、但供給縮減的時代,例如供給側改革後所帶來2016年至2017年的產業復甦。

 目前來看,現在需求確實看到疫情後的明顯復甦,但供給面近兩年都是投產高峰,多數基礎化工產品未來三年的產能增速都超過20%以上,價格要持續上揚恐怕還是有壓力。

 不過,長期來看,隨著每次景氣周期的起伏,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因為全世界環保法規在碳排放的要求下日益嚴格,難以符合規定的中小業者會逐漸被淘汰,有辦法立足下來的企業,市場地位會愈來愈強,獲利能力也會愈來愈好。

 因此,周期股主要投資機會,還是要看那些擁有市占率、具備低成本優勢的龍頭企業。即使這些企業也在擴產,但因為本身已經具備規模經濟優勢,擴產不會犧牲太多利潤,就算原料或商品價格下跌,也可以做到以量制價,獲利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不是只靠價格驅動。

 舉例來說,在全球前50強的化工龍頭裡面,陸企只有六家,但因為規模夠大,部分化工龍頭已經在全球取得相當重要的地位。例如有一種英文簡稱為MDI的塑化原料,它生產出的聚氨酯材料有橡膠的彈性、又有塑膠的強度,且具隔熱、隔音效果,廣泛用於國防航空、工業、紡織、交通、醫療等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新興材料,被稱為塑化六大原料之一。

 全世界有能力生產此原料的廠商極少,其中又以陸企萬華化工的市占率超過三成,居全球之冠。其餘則是歐美日非常知名的化工大廠,像是巴斯夫、拜耳、陶氏、三井等。這是因為MDI生產過程容易產生危險的化學反應,故要求的技術門檻很高,形成寡頭壟斷現象。

 所以雖然多數人都把化工行業當成典型的周期股,但其實這種具有高技術及高資金門檻的特殊化工,行業的進入障礙愈來愈高,供給過剩的問題較小,堪稱周期行業裏面的成長股。且需求面因中國是家電製造大國,另外建築隔熱需求也相當龐大,高端化工隔熱材料正在快速取代低階材料。加上龍頭企業對全球價格影響力逐漸擴大,公司業績較不會因為短期商品價格波動而暴起暴落,是值得關注的投資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