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滯留鋒面終於眷顧台灣,但「是否有下到碗裡(集水區)」攸關水庫進帳,否則老天給的雨豈不是白下?民間團體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表示,如先建置橡皮壩在河流中、下游蓄水,水就能留下來了,還能後續小水力發電。據走訪幾家綠能業者咸認為「橡皮壩可有效儲水」,除了蓄水用於灌溉、景觀池之外,還可幫助擋水讓水流到河床下當伏流水及小水利發電,是目前同時解決缺水、缺電長遠有效的熱議選項。
綠能業者指日本現在已建置4,000顆橡皮壩,在311震後大舉運用橡皮壩與小水力結合發電,已累積超過70顆的成功經驗,對照台灣目前僅有百顆不到的橡皮壩且均未結合小水力發電,放任天然資源白白浪費實在太討債(台語),強烈建議政府借鏡日本善加利用橡皮壩儲水功能,同時響應我國政府的再生能源政策(俾利小水力發電)。
台灣著名的橡膠輸送帶龍頭-鑫永銓(股)公司近十年來積極轉型為綠能開發暨綠色材料供應商,成功將橡皮壩外銷日本,總經理林季佑指橡皮壩是阻擋河川水流的水利工程構造物,有儲水、發電、排沙、供水與生態灌溉的功能,其軟性構造在遇到輕微地震也不受影響,建議政府在現有河川中有效運用橡皮壩。
林季佑分析橡皮壩的優點,包括:一、為軟性材質,具抗震性。二、施工方便,從河床下挖一米做水泥工程,把壩體鎖固在河面上即可。三、對環境影響較少,甚至可以在壩旁預留魚梯,不妨礙魚兒回流路徑。四、在洪水期間,壩體可以自動倒伏,渲泄洪水,不至於讓大水往河岸溢流,造成水災,還可順帶把淤積的泥沙沖到海邊,補充海岸線。
橡皮壩在台灣為何發展不起來?「主要是台灣早先不缺水,且舊式的橡皮壩有易受沙石、樹枝等外力刮傷之虞」;現在日本已廣泛採用新型複合式橡皮壩,「前有鋼板,後有膠囊充氣支撐,就可阻擋沙石及樹木,大幅減少壩體受損的機率」,林季佑說。
橡皮壩也有助於水滲入河床,開發河床砂礫層下的伏流水。現在台灣缺水的情況下,抽取伏流水成為優先選項之一。「伏流水是經過砂礫層過濾的乾淨水源,只要深入河床5至20米就可抽取,比抽取地下水容易;地下水要挖比較深,而且會觸及深層土壤或砂岩,易造成地層下陷」。
林季佑指出,缺水比疫情更嚴峻,「疫情可透過打疫苗得到控制,而缺水不但影響民生,還影響產業運作,危及產業投資擴廠意願,儲水的急迫性層面既深且廣,不啻是國安問題!」他呼籲水利署、農田水利署、水保局、能源局、自來水公司、台電公司負責長官:在西部平原的大河川上廣建橡皮壩及開發伏流水,河川兩邊蓋蓄洪池,好將多餘的雨水導入蓄洪池用於農民灌溉,還可利用水位落差做小水力發電。「現在當務之急是要把雨水留下來,建橡皮壩結合小水力發電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