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飆升,但各大礦商卻不願砸錢投資新計畫,引發市場擔憂供應可能發生短缺,特別是用於生產低碳產品的鈷、銅與鋰等金屬,而這恐怕妨礙各國減碳計畫。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脫離疫情陰霾,加上各國政府競相提高基建支出、部分產地供應中斷,許多礦產等商品價格近日迭創新高。舉例來說,營建業重要材料銅價過去一年來接近翻倍成長,5月稍早攀抵每公噸10,762美元的歷史紀錄。
即便如此,礦商投資新計畫的意願依然低落,原因在於投資人希望獲得更多股息,而不願意看到這些公司狂燒現金,重演2012年商品榮景時期的教訓。
礦商不敢貿然投資,導致部分金屬恐出現供應問題。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財務長皮爾斯(Stephen Pearce)表示:「我們看到銅與鉑供應有些緊張,新供給無法填補需求缺口,而這些都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金屬。」
分析師表示,各大礦商今年資本支出預估下跌6%,其中銅礦商支出可能銳減10%。據高盛銀行預估,銅整體需求2030年時預估暴增40%,這意味著供應恐出現820萬公噸短缺。
投行Liberum數據顯示,全球45大礦商去年資本支出暴增30%至750億美元,較2012年減少三分之一。這些礦商同期發放股息加總約661億美元,較2012年高出125%。
專家表示,即便商品價格持續處於高檔,促使礦商開始投資新計畫,但這些計畫也需要10~15年才能顯現成果。市場如今對於電動車、鋰電池與風力渦輪機的需求暴增,若礦業公司無法迅速投資並擴大關鍵金屬產量,除了這些金屬價格可能攀升外,也會對於各國減碳行動帶來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