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宣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所謂「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透過節能減碳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求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達峰」則是指經濟活動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逐步降低。這個雄心勃勃的承諾,說明中國追求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目標。
中國承諾碳中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也開啟了中國以碳中和目標驅動能源系統、經濟系統和科技創新全面向綠色轉型的新時代。中國政府更宣布,將透過推動綠色技術的採用,以及升級城市基礎設施來刺激經濟增長,以減輕污染物對公眾的風險。
2021年4月,中國還公布了投資智能電網的計畫,重點關注再生能源、使用效率和再生能源存儲。眼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也是太陽能電池板的第一大製造和安裝國。
與此同時,中國碳中和計畫所帶來的投資機遇正受到投資者矚目。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報告,今後30年,碳中和將為中國帶來人民幣(下同)138兆元的投資機遇。
中國碳中和概念下的相關投資機遇有很多,但我們認為核心在於三條主線:一是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低碳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二是綠色低碳技術將加速創新,產業的綠色升級依托技術的進步,如太陽能成本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80%至90%,行業投資價值顯著上升。三是碳捕捉、碳封存等技術也將快速發展,最終實現商業可持續性。
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資,這也給中國綠色債券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債券作為相對更加長期和穩定的融資來源,可以幫助綠色產業項目減少期限錯配的風險,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過第三方評估認證,大大降低投資人識別綠色產業項目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難度。
中國政府對綠色金融及綠色債券的支持,可幫助綠色債券發行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行成本,彌補綠色產業項目因公共屬性損失的財務,增加綠色發行人融資的優勢。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綠色債券存量達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對於全球投資者來說,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甚具吸引力。首先,其市場規模龐大,能容納大量外國投資者參與。正式名為綠色債券的產品在2016年才出現,但在短短五年多內,中國就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占可投資綠色債券總量近13%。憑藉此強勁增長趨勢,該市場有望在規模、深度和流動性方面進一步增長。
其次,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在項目和信貸風險方面的多元化程度不俗。在中國,綠色債券為各種環境項目提供資金,尤其是污染物減排、生態保護、資源節約和緩和全球暖化等領域。交通運輸(以電動車和鐵路項目為主)和能源(以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燃料為主),占2019年綠色債券發行量的50%以上,其餘絕大部分為節約用水、廢棄物管理和高效建築工程。此市場結構與全球綜合結構一致,但與許多頗集中於潔淨能源項目的小市場相比,則較為多元化。
雖然中國可算是較晚加入全球減碳排放行動,但其2060年達致碳中和的承諾卻甚為進取。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需注資數兆美元,才能在未來40年將其碳密集型經濟和能源體系改頭換面。發行綠色債券可動用私人範疇資源推動綠色轉型,隨中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清潔低碳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具龐大的增長潛力,更是達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