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19陳志堅■滙豐(台灣)商業銀行總經理

為轉型低碳經濟提供資金支持

image
背景圖片 圖/美聯社

亞洲尤其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但該地區也具備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決定世界邁向低碳未來的步伐和方向。

 在亞洲過去兩個月,我們看到印尼和澳洲遭遇毀滅性的洪災,台灣也陷入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國際貨幣基金(IMF)表示,到本世紀末,包括泰國、越南在內的亞洲地區糧食作物產量可能下降多達50%;而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嚴重的人口中,每5人就有4人生活在亞洲。

 時間不多了!10年前,如果我們想把全球暖化限制在1.5C,就必須每年減少3.3%的碳排放量。如今,我們需要每年減少7.6%的碳排放量,才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各國政府與跨國協議採用碳交易、碳稅收等機制,在轉型至低碳經濟的規範框架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民營事業—特別是金融機構—也可以發揮影響力。

 儘管估計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字預測,如果我們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2°C以內,全球每年需要投資3兆至5兆美元。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最新的一項研究估計,目前氣候相關的融資每年約為8,000億美元,這就留下了每年約2.2兆美元的缺口。

 但只要有正確的政策,這是可以彌補的。

 儘管為永續未來提供資金的途徑顯得複雜,但一條可能的捷徑來自於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如何讓環境友善的行動變成相對便宜的選擇?或者—換句話說—我們如何動員市場力量來對抗氣候變化?如果安裝風力機比建造燃煤發電廠更為經濟實惠,那麼即使不願意承認氣候變化具有威脅性的人也會選擇綠色道路。

 事實上,科技已經幫助我們卸下了一些重擔。例如,過去10年,太陽能的發電成本下降了82%,若擁有14兆瓦的離岸風機,轉動一次就能夠產生足夠的電力,為一般西方家庭提供兩天的電力。

 金融服務業在促進投資人將資金流向綠色產業方面、且可發揮關鍵作用;在風電、太陽能和地熱等再生能源發電領域,主要的營運成本是在於融資與維護。如果融資成本降得夠低,新的發電系統自然會傾向綠色選擇,因為價格相對便宜。

 目前的情況是,市場無法系統性地為綠色投資相關的風險進行定價,這樣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成本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數據:正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Gary Gensler早些時候所說,「有數以兆計的美元投資資產,正在尋找更多氣候風險相關的資訊。」

 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缺乏一致性的標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在於注入綠色投資的資金相較可供投資的綠色認證項目來得多。這裡的關鍵字是「認證」。

 建立一個標準化的永續性資產評級系統將能發揮多重作用。首先,這將簡化投資風險評估過程、並提升透明度,降低許多綠色專案的不確定性價差。其次,這也可以成為終端用戶在設計綠色項目時的藍圖。在滙豐,我們已承諾在未十年預留7,500億至1兆美元的綠色融資,為了幫助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有更多的標準定義。

 此外,標準化流程還能讓政府更容易透過稅收優惠來擴大可用資金,或透過信用擔保甚至審慎地抵消銀行準備金來補貼綠色貸款。

 好消息是,多個司法管轄區正努力地制定標準。更令人振奮的是,在中國和東協主導的討論中,屬於亞洲的發聲處於最前沿。任何標準化系統都必須找到平衡,以達到投資人要求的債務類別一致性,以及鼓勵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或地區參與的多樣性。

 如果我們想要確保我們的地球、經濟和生活方式擁有一個永續性的未來,我們就必須促進產業、主管機關和政府之間共同努力合作。如果我們能在這場戰役中動員市場力量,我們就擁有更大的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