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17文/陳昱光

搶救權證還差臨門一腳

 台灣股票、ETF、期貨等交易熱絡,按理來說,本就會對其他商品造成排擠效應,但近年權證發行檔數屢創新高,交易占比卻明顯下滑,權證避險降稅修法遲不過關,被認為導致兩者嚴重背離的主因。

 回顧以往,權證避險降稅一案早在2014年就曾被送到立院審議,但修法進度一路延宕至今。券商為了提供給投資人良好的造市環境,卻要負擔相對沉重的證交稅成本。長年以來,權證發行商也大喊吃不消。而財委會召委曾銘宗預計在5月底將此案排進立院審查,力拚本會期通過,但苦等等待政院版法案,搶救權證市場還差臨門一腳。

 近年台灣資本市場持續茁壯,在政府各部會努力之下,鬆綁多項金融業務,包括股票實施逐筆交易、盤中零股交易等新制,往國際接軌的目標略見成效,頗有打造亞洲高階資產財管中心之勢,而金融商品朝向多元化發展,權證交易更不應該就此式微。

 此外,把近3年證券商因權證造市避險所繳交的稅金與整體證交稅相比,最高占比不超過2.22%,且比重逐年下降,到今年第一季僅剩0.86%,對稅收干擾極其有限,在不影響整體稅制架構的情況下,將權證避險稅率由千分之3降至千分之1,不但可以平衡權證商品與其他交易工具的成本差異,同時挹注權證市場發展能量。

從長遠角度來看,權證可說是扮演台灣發展自製理財商品的重要基石,與台灣未來發展自製產品的目標攸關重要,也難怪各券商大老及長期投入在權證市場發展的資深業內人士皆引頸期盼權證避險降稅能盡早上路,讓權證市場能重新活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