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12周俊吉■信義房屋創辦人

ESG玩真的!

永續、CSR、ESG、SDGs…,是近年來風靡全球商界的熱議話題;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所簽署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是《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在彼此劍拔弩張的巨大陰影之下,美國與中國在上月中的「領袖氣候高峰會」(Leaders’ Climate Summit)後仍發表聯合聲明,承諾兩國將合作應對氣候變遷。換言之,「永續」,在歷經各種亂流淘洗之後,再度重回國際主流場域的鎂光燈焦點。

 除了成為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國間彌足珍貴的共識,「永續」所帶來的商機更是驚人!根據美國彭博社(Bloomberg)的資料顯示,ESG永續投資基金規模從2012年的13.3兆美元,到2018年的30.7兆美元,再到2020年的40.5兆美元;瑞士銀行更預估到了2036年,ESG相關基金規模可望進一步成長到150兆美元。

 但「利之所在,天下趨之」,如此龐大的利益很自然會讓尚未理解永續真諦的企業,甚至是心術不正、只謀私利的企業,窮盡一切手段「漂綠」(Green Washing),特別是在相關跨國組織或政府單位還來不及設計法規或監督機制的空窗期間。

 孟子有云:「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今年3月10日,歐盟推出一項名為《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的全新規範;是歐盟執委會落實其永續金融策略總體改革方案的一部份,希望可以創設一個整合氣候、環境與社會等長期風險的金融系統架構,扭轉企業過度關注短期財務績效的現況,從而強化永續投資基礎、並因應未來可能挑戰。

 根據新規定,歐盟要求所有在歐洲設有營運據點,或有在歐盟行銷販售投資商品的基金公司,都要開始「自清」,宣告自己「是否屬於ESG基金」;除基金外,金融市場上所有與投資相關的契約,包括退休金、保險等,均受此規範。

 3月10日當天的彭博新聞,用斗大的標題-「歐盟的『反漂綠』法案」(Europe’s Anti-Greenwashing Rules),正式宣告ESG浪潮進入下一波革命階段。

 但為什麼是金融業?為何不直接針對企業?

 管見以為,這與金融業身為資金引路人的關鍵角色有關。金融業本質是在各產業間穿針引線,將多餘資源引導分配到不足之處,並促使各生產要素發揮最適效率;若是積極發揮功能,甚至可以減少分配過程中所造成的失衡與不公,策略性推動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成長。

 舉例來說,如果銀行能開發出一套不單以擔保品價值為放貸評量的金融制度,改以其他如減碳努力、降低汙染程度、多雇用身心障礙者等創新標準,提供社會企業、綠色產業,甚或是既有產業中符合上述資格,追求世界更美好的個別公司,更多一點資金優惠或寬限條件,並形成合適的產品獲利結構,相信不僅能移轉可預見的環境風險,更有助於紓緩可能發生的社會衝突。

 同理,基金業也是。如果某共同基金想要維持自己的「ESG基金」定位,自然必須符合相關規範,用力勸說並實地查核自家持股企業的ESG表現,以便彙整資料計算後上繳主管機構,證明自家基金的ESG純度。也就是說,被投資公司若是無法配合,恐怕就得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基金釋股壓力。

 歐盟的作法會擴散嗎?觀察拜登政府對於氣候變遷政策的重視程度,相信很快會跟進;再加上來自企業界的自主倡議聲浪也不容小覷,蘋果、谷歌、可口可樂、微軟、沃爾瑪、聯合利華等300多家美國大型企業,不僅陸續加入以減緩氣候變遷為宗旨的「We Mean Business」企業聯盟,更在上個月美國主持氣候高峰會前夕,發表連署公開信向拜登總統喊話,希望可以加速美國轉型為淨零碳排(Net-zero emissions)經濟體,確保2030年美國排碳量可以比2005年減少超過50%。

筆者所服務的企業,由於連續三年獲得遠見CSR評比的服務業首獎,自今年起榮登遠見「年度榮譽榜」直到2023年。面對這股風起雲湧的ESG新時代,我們準備好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