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11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輸入型通膨是當前經濟的挑戰

image
 ●近期食品、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升至近十年來最高水平,如何防範漲價效應向終端消費品的傳導,避免釀成通膨危機,是當前經濟的挑戰。圖/新華社

5月7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期銅價格盤中來到每噸10,20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創下歷史新高的不僅是銅價,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也達到了十年來高點,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主力合約價格也創下八年新高。

 主計總處5月7日公布4月份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9.62%。漲幅創下2008年9月以來,逾12年半的新高。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此主因春夏服飾新品上市(衣著類漲7.45%),與油料費(漲2.40%)所致,加以適逢兒童與清明連假,國內旅遊團費及旅館住宿費調漲(分別漲4.89%及1.44%)。因去年同期基期低的關係,加上衣著、旅遊住宿只是短期現象,而四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只較去年同期增2.09%,好像不必太擔心。

 然而,最近整個大宗商品市場幾乎都在漲價。追蹤23種原材料的彭博商品現貨指數已升至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摩根大通和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大宗商品價格普漲將全球製造業產出價格的指標推至2009年以來的最高點,而美國生產者價格則達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主要原因,因為受新冠疫情影響,去年美國聯準會再度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把基準利率急速調降至0%到0.25%區間,每月買進至少1,200億美債,令Fed資產負債表倍增至目前近8兆美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也競相效尤,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財政刺激政策方面,繼去年川普推2.3兆美元紓困方案,拜登今年上任後更本民主黨一貫大政府的精神,先通過1.9兆紓困方案,又推2.25兆擴大基礎建設的「美國就業方案」,後續還會推1.75兆「美國家庭方案」。現在美國GDP總量約為21兆美元,三月時美國累積財政赤字已達到其GDP的129%,未來加上上述三項支出,美國國債已經到達歐債危機時希臘等國的高水準。

 大量貨幣與財政寬鬆政策,雖然短期內對美國經濟產生正面拉抬作用,但需求快速增加,如果供給跟不上,是會造成通膨壓力。雖然面對通膨升溫,聯儲局主席鮑爾卻是一種愛理不理的態度,直言通膨只是「暫時性」上升。但是美國財長葉倫5月4日接受the Atlantic訪問時大嘴巴的表示,隨著政府支出增加,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利率可能必須小幅上升,以確保美國經濟不會過熱。當天美股受她言論的影響,三大指數齊聲下滑,科技公司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盤中最慘曾急降近3%,科技股遭到大拋售。還好尾盤三大指數都略有回升。隨後,葉倫澄清加息言論,指她沒有預測或建議加息,堅決擁護美國聯準會的獨立性,同時也不認為通脹會成為問題。只是看到市場的大跌,可見市場已經是相當的敏感。

 而且原物料市場的能源、工業材料和食品等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才會讓銅、鋁等商品價格一度創出近八年新高。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勢必給非產地的各經濟體產生輸入性通膨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跟七零年代後的兩次石油危機的國際經濟環境有相當類似之處。兩次石油危機發生前,美國都處於財政擴張階段,市場上的流動性充裕。當前,拜登(Joe Biden)政府也在財政擴張,聯準會也持續放水,市場上的流動性也十分充裕。而且兩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是石油輸入國,受原油供給不足造成的輸入型通膨肆虐。目前,大宗商品和各種工業中間品的短缺也是由於全球供給不足引起的。而且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仍未結束,大宗商品的主要產出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面對疫情時往往更加無力。甚者,產業鏈的全球化放大了局部供應斷裂或短缺對整體供給的衝擊。兩次石油危機期間,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機制也很嚴重:市場恐慌與投機行為推高了國際油價,而更高的油價加劇了市場恐慌和投機行為。

 準此,化解自我實現的可能性,並且防範大宗商品價格漲價向終端消費品的傳導,避免釀成通膨危機,是當前經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