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6日應邀出席「專利權絕對與相對:消費者保護與公平交易國際觀點研討會」時指出,台灣汽車產業優勢在於零組件,我國應加速引進維修免責條款,保護台灣汽車產業最優勢的零組件製造業。
林志潔認為,從近幾年統計來看,台灣汽車零件製造業、車體製造業合計產值皆超過整車製造業水準,顯見汽車零組件製造、維修產業為我國汽車業中較為優勢的一塊,如今戴姆勒案敲響汽車零件製造業警鐘,台灣應選擇立法保護自身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
綜觀德國、英國案例,英國一直是消費者保護制度先驅,包括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制、維修免責條款均源自英國,而德國則是世界著名的汽車製造業重鎮,但德國也引進維修免責,為專利權開出特例,主要也是考量產業、消費者等面向。
雖然有學者反映台灣專利法為仿效美國,而美國並無維修免責條款,台灣跟進與否有待討論。但林志潔認為,在法制對照上,最忌諱錯誤類比,因為美國汽車關稅和售價都相當低,她曾在美國購買日系車輛價格不到新台幣40萬元,幾乎是當時台灣同樣車款的一半價格,顯見美國消費者購車成本明顯較我國低。
另美國也盛行零件保險,對美國汽車消費者來說,沒有維修免責並不至於造成權利受損。林志潔也強調,美國有福特汽車整車大廠,自然需要保護自家車系品牌,但台灣優勢產業是汽車零件製造,顯見台灣與美國汽車產業國情大不同。
若從消費者面向而言,林志潔認為,我國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是處於資訊不對等情況,車商只會告知車輛的售價,但不一定會說明背後維修價格,消費者應該要有知道與選擇的權利,因此我國維修免責條款實應儘速推動。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也建議,政府引進維修免責可從短期、長期利益思考,短期而言可檢視消費者剩餘,若能增加則是利多,長期而言則透過保護汽車零件產業、凝聚汽車零組件業者共識,未來業者若突破整車ODM、OES門檻、擴大汽車零組件外銷市場,甚至可打造出一套創新模式,以利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