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10孫維德(David Stinson)■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研究員

失智人口快速攀升 長照財務安排迫在眉睫

image
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人口的扶養比率(Dependency Ratio)問題眾所周知,扶養比是指老年與年幼人口數除以工作人口(15至65歲)的人數,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19年的資料,目前台灣的扶養比為40%,仍在控制之中;但這個數字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急速飆升,在2060年將達到97%,扶養比成長率僅次於南韓,是全球第二快的國家。

失智症恐影響總體經濟

 在衡量大規模退休將造成多大社會衝擊時,扶養比很有用;但某些更重要的經濟問題在那之前,也就是從現在開始的10至20年後就會出現。阿茲海默症雖然有一些早發型病例,但發病機率與年紀高度相關;以美國為例,65至74歲的人只有3%機率患病,75至84歲卻有17%,85至94歲更攀升到32%。這些數字幾乎表示,年過8旬的人患有阿茲海默是正常的。

 失智症與其他高齡問題不同,患者經常能活上幾年,甚至幾十年,但會需要他人竭力照顧,而且患者可能無法自己做出財務決策。這表示我們因應失智症問題時,不但得使用保險和退休金這類財務規劃,還得思考信託之類的複雜工具。

用藥仍難以根治

 這和幾項因素有關,首先,阿茲海默症很難治療;目前的藥物只能讓病程拖緩幾個月,而且有副作用,只能讓患者每天需要照護的時間減少一小時。當然,所有進展都是好事,但這速度實在比心臟病或癌症領域慢太多。引起失智的病因有幾十種,除了占60至70%的阿茲海默症以外,還有巴金森氏症等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

 其次,照護失智者的費用很高。以美國為例,住在養老院,一個人每年要花4萬至5萬美元,遠超過社會救助能承擔的費用範圍;而且即使有付錢,美國養老院的財務問題也越來越緊迫。比起養老院,便宜的「居家養老」方案更可行,而且可能會隨著遠距醫療的發展而越來越值得考慮,但部份疾病在末期依然需要全天候照顧。

 隨著工業化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不能用傳統方式處理照護問題,因為人們彼此住得更遠、投入職場的女性更多、父母的預期壽命也越長,如果繼續讓子女照顧,子女就會失去職涯發展的黃金時期,對整體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不是好現象。

新橘色計畫

有效舒緩照護壓力

 亞洲有在發展「讓老人照顧老人」,例如日本就在2015年推出「新橘色計畫」(New Orange Plan)以及在地方政府扶持下,讓大量志工投入老年照護。這些照護工作讓退休人士有工作可做,有助於延長工作年限,也能部分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

 在嚴重高齡化的國家,失智問題不僅可能會造成政府的財政壓力,也會讓年長者擔心自己拖垮了子女的人生。幸運的是,最近有一種解決這類財務問題的方法:信託,且越來越流行。

 行之有年的信託其實有許多不同用途,它以法律規定該如何管理帳戶,如何使用資金,它比授權書更有保障,而且你可以在失智症惡化之前提早設定,保護未來的自己。此外,人壽保險這類工具只處理你年老之後的財務,信託卻還能處理其他面向的問題。

信託2.0目標之一:

與養老業者合作

 台灣政府為此在2020年9月推出「信託2.0」計畫,鼓勵信託業成長升級,其中一項目標就是希望信託業者跟養老產業合作。

 它鼓勵信託業者「針對個人信託服務可能衍生的全方位生活面向提供跨產業整合服務,透過結盟合作的業者或機構,在財產管理及信託支付外,提供便利優惠的多元服務,例如居家照顧、醫療接送、長照(安養)機構入住、健檢安排、清潔派遣、住宅維修、輔具裝修、訂餐外送、法律諮詢、不動產代管、旅遊訂房、海外救助等等」。這種全方位的思維,凸顯主管機關已經相當了解當前高齡化問題牽涉的不只是經濟。

 就國際經驗觀察,長壽雖然是醫學和公衛的奇蹟,但也帶來許多挑戰。要如何使老年人過得舒服,又不至於讓家族裡的年輕人,以及承擔公共財政的其他年輕人喘不過氣,將是決策者的重要課題。大部分的東亞國家以及某些歐洲國家都已經面臨高齡少子化風險,政府必須闢出一條可行的半退休之路,個人也須主動認知問題並提早規劃,透過信託等服務為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態預作準備,才能讓自己未來的生活過得更自在。

(本文譯者廖珮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