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07于國欽/新聞分析

成本推動+需求拉動 這波通膨不可小覷

主計總處公布4月通膨率超過2%,創下三年多的新高,政府官員認為這是低基期因素使然,並沒有通膨的疑慮,然而這樣的看法實在是過於樂觀。

雖然目前2.09%的漲幅,相較昔日通膨危機年代不算大,但這已是三年多來最高,而更重要的是,隨著全球景氣復甦,近期農工原料價格疾升,除了油價攀高,黃豆、玉米、小麥、銅、鎳、鋅也都比去年同期漲逾四成,迄今漲勢未歇。

這些原物料是國內廠商的生產成本,隨著成本提高,消費者物價豈有不漲之理?雖然市場競爭、台幣升值可紓緩物價升幅,但如果農工原料持續走高,消費者物價必將扶搖直上,1974年、1980年兩次石油危機,以及2008年國際原物料大漲所形成的嚴重通膨,可謂前車之鑑。

通膨的形成依其原因可分為成本推動、需求拉動這兩類,目前看來,除了國際原物料輸入所帶來的成本推動之外,由於國內景氣連續兩個月亮出紅燈,也反映了國內需求趨熱,甚至過熱,若趨熱的預期持續擴散,需求拉動便將粉墨登場。一旦需求拉動與成本推動交織而來,形成預期,台灣還能如官員所言「沒有通膨疑慮」嗎?

長期以來,通膨的出現雖有外在條件,但最終釀成風暴的原因總是人們的「非理性預期」,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除了強調沒有通膨疑慮,更應該掌握社會預期心理的變化,以為因應,才不致在下半年釀成無法收拾的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