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05張士傑■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風險與收益權衡下股息與價差的抉擇

面對近期資本市場的巨幅波動,一位銀行交易室資深專業主管,幽默地比喻金融市場的現況是,如同在封閉空間內灌滿瓦斯,不知何時會引爆?也像是打一場棒球的延長賽,14局下半場,任何一支再見全壘打,就會立即終止比賽。

 記得電影『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主題為雷曼兄弟破產與2008年金融危機,描述投資銀行的軼事,一段經典對話,執行長詢問分析師,以音樂停止播放比喻市場嚴重程度,分析師回覆如按照音樂停止情境,那麼實際市場不僅不接近,將更糟。(If the music were to stop, as you put it, then this model would not even be close to that scenario. It would be considerably worse)。

 如何即時掌握市場走勢,正考驗著投資機構主管的敏銳觀察與穩健決策。當然,對於股市交易而言,只要基本面持續看好,瓦斯引爆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但是,畢竟市場變化萬千,未雨綢繆的風險管理思維與穩健經營的企業文化,令經理部門如履薄冰。

 針對起伏不定的資本市場,權益證券的已實現與未實現獲利其意義為何?

 長期持有權益證券收取股息,或透過價差交易實現資本利得,不僅涉及投資操作的績效表現,在全球資金寬鬆造成股市大幅震盪的同時,市場投資人針對收益與風險考量,更成為一門取捨的藝術。

 其次,對於承受不同風險的利益關係人,企業盈餘分配成為另一門藝術!

 合理公平的原則與邏輯往往是承受高風險者應有較高預期收益,而優先承受風險者則應有優先收取企業利潤的順位,如何均衡運作關係到企業的永續發展。風險大小與承受的優先次序,涉及分層負責的企業自治與專業經理人的薪酬制度,並將連動到企業的發展與價值。

 令人青睞的股利發放策略,可拉抬股價並提升企業市值,市場觀察指標為何?

 歸納投資市場心態,透過股東總回報(Total Shareholder Return)可嗅出一絲端倪,股東總回報為市場投資人持有該股票之可能收益,等於該股之價差加上配發的股息,表示未實現的評價利益/損失與已領取股息之總合計。提升股東總回報的策略為增加現金配息,亦或是拉高股票市價,市場價格決定於買賣交易雙方,而基於財報資訊充分揭露下,市場應可以即時反應公允價值,當企業宣告配發高現金股息時,將直接激勵股東總回報的提升,因此,公開發行公司如果採取高現金股息政策,預期可以有效提升股價。

 因此,股息配發政策顯著影響該公司市值,而企業對於如何決定股利配發政策,往往涉及該企業的財務規劃、籌資方式與發展策略,反映於資本結構屬性、財務槓桿效果等特性,必須審慎擬定股息政策,以維持企業長遠的發展。

 企業透過經營策略提升股東總回報,如同大海中考驗漁夫的捕魚策略!

 企業必須透過有效的資源分配與人力配置,清楚市場定位與創造競爭優勢,如同電影『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當漁船面對太平洋百年罕見風暴時,如何在船長領導下與風暴搏鬥。基於市場投資人選擇股票將抉擇於已實現與未實現利益,股東總回報因此反映股價走向,任何企業都應著力提升股東總回報。

 長久以往,企業的發展仰賴投資人承受風險,投資人尤其需關注企業的利基前景,公開資訊完整揭露下,解讀與掌握影響利益關係人的市場動態,權衡股息與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