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504

關注當沖大增對股市的衝擊

 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擔憂,台股集中交易市場加上櫃買兩市動輒滾出超過7,000億元的成交量,動能來自當日短線買賣的現股當沖交易,當沖交易買賣金額與佔總成交量的比重不斷創下歷史新高,每天買賣合計超過4,000億元的極短線資金瘋狂進出,是否會成為市場的危害?

 過去兩周的交易,整個台北股市猶如沸騰的油鍋,成交量暴增,個股輪動劇烈,一向平穩的大型績優股動輒出現漲停與跌停走勢。台股加權指數在4月15日首度突破17,000點,以1,7076點收盤後,指數在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創下17,709.23的歷史高點,短短兩個禮拜的交易漲幅達3.7%,隨後又在5月第一個交易日重挫1.96%。

 這期間幾個具有指標龍頭地位的績優公司,例如總市值近1.8兆元的聯發科,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漲停,休假後第一個交易日反向重挫6.75%,爆出近2.5萬張的成交量,當日周轉量佔公司股本15.7%;另外股本高達333.21億元的官股航運公司陽明,成為業內集中炒作的焦點,4月最後五個交易日,有四天日周轉率在10%以上。大型績優股籌碼滿天飛,市場動盪煙硝瀰漫,都是多年未見的景象。

 4月22日是這波短線熱炒的波段高點,當天集中市場創下6,523億元的單日成交量,加上櫃買市場1,152億元,總計7,675億元的單日成交量,短線客大喊「單日兆元指日可待」,當天當沖交易買賣金額總計4,847億元,總交易戶數150.2萬戶、當日交易戶數23.4萬戶,三個當沖指標都創下歷史紀錄。22日的巨量並沒有讓投資人冷卻,一周後的4月29日當沖交易再創下歷史次高的4,024億元,當周平均當沖比攀升到36.59%,再創歷史新高。

 36.59%的當沖比例究竟對市場有利還是有弊?這的確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討論「刺激」或是「冷卻」市場的行政干預,第一步就會遇到難以解決的邏輯問題,如果市場的買賣,是幾百萬人用幾千億元共同的決定,少數幾位政府官員或學者,如何證明政府行政干預的手,會比市場更有效率、更符合眾人的利益?

 再換個角度來說,股市成交量破歷史新高,原本就是市場熱絡、參與者眾的正面訊號,政府國庫充裕,證券商獲利大增,營業員不只確保工作更可獲得高額獎金,而長期穩健且豐沛的成交量,維持市場充沛的資金動能,則是上市公司長期發展、集資所期盼的環境。

 不過,本報日前「名家評論」的一篇專論,明確指出台股近日值得注意的變化,台股成交量暴增的同時,法人每日成交占比下降至三成以下、自然人突破至七成,另外出現四個波動劇烈的警訊,第一是波動性拉高,累計今年到4月26日的71個交易日,當日震幅超過1%的高達51天;第二是金麗科、世芯-KY等大跌個股出現流動性風險。第三是市場業內、新起的年輕主力炒作個股案例明顯增加,上市公司經常出現鎖定籌碼拉抬,偏離基本面與技術面的集中炒作案例;第四是台股受到國際政經情勢影響,風吹草動就造成股價劇烈震盪。

 該專欄並警告,台股新興主力大增,再加上社群平台的推播,「短、狠、準」造就了股市大放異彩,除當沖交易之外,隔日沖、外資戶程式交易沖銷也是另一種盛行的手法。由於當日沖銷熱錢配搭程式下單模式,股市儼然重演70年代「四大天王」情境。

 一天買賣雙向合計4,000多億元的現股當日沖銷交易,如果加上期貨選擇權的避險交易,台股很可能每天有將近一半的交易,是由極短線的投機炒作交易所驅動,這的確是我們多年來未曾見過的現象。而國內外股市發生崩盤之前,往往也都會出現短線交易比重創歷史新高的現象,這當然是我們不能忽略的訊號。

 股市當沖交易稅減半,始自2017年4月28日,當時台股兩市成交量一度跌至1,000億元上下,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經各方呼籲之後由行政院提出證券交易稅法增列第2條之2,將現股當日沖銷交易稅由千分之3降為千分之1.5,2018年4月延長至隔年年底,之後再次延長至2021年12月底。

 當沖降稅政策推出時,曾經設定107年全年兩市成交日均量1,188.98億元、108年全年平均日均量1,260億元、以及集中市場當沖占比19.65%等政策目標,如今市場沸騰,總成交量早已是當年目標的五倍,而當沖占比則長期維持在三成以上,最近更出現逼近四成的歷史新高比重,當年設定當沖降稅的背景環境已經改變,啟動相關的評估已是必然。

 更進一步,我們呼籲相關主管機關以及證券商公會等,應該利用近日對於當沖降稅政策的討論熱潮,跨越對當沖降稅是否落日的簡易評估,重新思考台灣股市交易結構性的問題。現股當沖原本就是各國股市的正常交易行為,千分之1.5的交易稅與其他國家股市相較也沒有比較便宜,但是台股當沖交易等短線投機衝擊市場安定也是事實,藉由當沖交易暴增的議題,全面省思台股長期發展的結構性需求,正是證券主管機關與業者應該共同攜手努力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