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制裁而手機業務受阻的大陸科技巨頭華為,轉型賣車照樣風生水起,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開售僅兩天,訂單已經突破三千輛,反映出華為強大的品牌效應。
華為與小康股份旗下新能源車汽車品牌賽力斯進行合作,帶動該公司股價狂漲,小康股份19日到23日當周的五個交易日,收4根漲停與1根跌停,話題性十足。
賽力斯在23日晚間公告,截至4月22日24時,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車型2天的訂單累計突破3千輛。華爾街見聞引述業內人士說法稱,該成績突顯出華為跨界電動車的效果,也彰顯華為品牌效應對電動車銷售的幫助。
華為在20日宣布,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入駐華為旗艦店,華為將透過其在大陸的零售通路銷售該車款,二輪傳動定價為人民幣(下同)21.68萬元,四輪傳動定價為24.68萬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華為開創消費電子與新能源車行業新模式,不但幫助車企製造好汽車,也輔助行銷、銷售等領域。
華為之前幾度表態公司不製造汽車,選擇以幫助車企造好汽車的模式,提供智慧駕駛等方案給車企,而如今華為的合作擴及品牌與汽車銷售,讓外界驚訝華為賣車的實力同樣驚人。
市場人士認為,華為不造車主要有金流等面向的考量,在美國制裁下華為有沉重壓力,並不適合切入造車如此重資本的業務。另有分析認為,華為表態不自己造車、不入侵汽車業,讓其他車企更願意接受華為作為其技術供應商,使華為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21世紀經濟報導分析,從目前華為汽車戰略來看,更多著重快速進入市場宣傳,而非談論大戰略,突顯出華為重視成本、務實的一面,而華為及時縮減手機等業務將資源轉投入汽車,也反映公司快速業務轉移與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