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418

跨領域數位人才的培育,不應是熱鬧一時的措施

 今年以來,經濟部工業局提出跨領域數位人才的培育方案,不遺餘力;一個是「5G+產業新星揚帆啟航計畫:大專校院產業新星選送及專題輔導」(專題推動從今年6月起到11月底),另一個則是「DIGI+ Talent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大學校院研習生選送及研習輔導」(實務研習從7月起到12月底)。雖然是賡續培育「5+2產業創新」所需要的人才,並著眼於培育新興產業所需要的跨領域數位人才,但是,兩個基本問題,恐讓如此的育才方案,難以彰顯出成效,其一,執行期間過短,經濟誘因不足,無法吸引頂尖大學的碩博士生;其二,忽視「實驗室文化」對於科技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無論是和產學研究機構、或是公協會合作,希望由「產業出題,人才實戰,以戰代訓」,舉辦多元5G技術與跨領域的活動,或是引導大學院校學生能深入職場、進行學習與觀察的機會,都是著眼於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為政府培育跨領域的產業人才。然而,依據經濟部工業局的規劃,無論是「大專校院產業新星」或是「大學校院研習生」,成效不彰,可能成為方案執行的宿命。

我們都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期都是半年的專題輔導和研習輔導,對於5G的人才培養,成效極為有限。兩個為期半年、由資策會負責執行的方案,「產業新星揚帆啟航計畫」要220小時,適用於大三或以上與碩博士班學生,每人每月可以分別拿到6,000元與1萬元;而「DIGI+ Talent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要240小時,則適用大三以上與碩士班學生,每人每月可以分別拿到5,000元與8,000元。

 就頂尖大學、特別是台清交成的理工學院碩博士生來說,工讀機會、抑或是參與系上老師和指導教授的研究團隊,獨特的產學合作模式,早已行之有年,而且還能夠兼顧寫報告、選擇論文題目、論文寫作和畢業的需求,具有多重的吸引力。相對而言,經濟部所提供的計畫,實在沒有誘因。

另一方面,理工(醫學)專業知識的養成教育,需要知識扎根的基本功夫,無法繞道超車,更難短期速成。理工學院、尤其是博碩士班的研究生,甚至可能從大學時代,就逐漸習慣、甚至是理所當然,每個人都要待在「實驗室」、由學長姐帶領,代代相傳,進而日以繼夜、24小時輪班,以練就出紮實的功夫。

 這種實驗室文化傳授的學習內涵,才是各大頂尖學校的理工學院,多年來提供產業發展最優秀人才的原因之所在。這種耗時費力的精選淬練之過程,在質與量之間,很難達成均衡,而且,職涯觀念的傳授,更不是六個月的專題輔導或研習輔導,所能夠訓練出來。

姑且不論「5G+產業新星揚帆啟航計畫」框列出來的5G參考領域,包括:天線、射頻、晶片封測、關鍵材料(晶片/PCB)、小基站/無線接取,以及網路切片、邊緣運算、網路功能虛擬化,並不是六個月、甚至一年的培訓方案,就得以培養出產業界需要的人力。就算是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車聯網/自動駕駛,這些和5G應用相關的人才,如果原本就不是科班出身,將很難透過專案的培訓,達成提供產業人才需求的政策目標。

更進而言之,「DIGI+ Talent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所標誌出來的人工智慧、資料科學、智慧聯網、以及智慧內容,需要的都是以國立大學為主的理工學院學生和研究生為主,而現階段他們基本上是「事求人」,供不應求。因此,大概只有強調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社群行銷、以及FinTech,比較需要商學院、管理學院、或是其他社會人文系所的學生與研究生。

綜合以上所言,如果蔡總統所提出的「5+2產業創新」是既定的科技發展政策,則跨領域的數位人才培育,就不只是經濟部的責任,也不應是臨時的措施。產業創新的層面廣泛,無論是「數位」和「智慧」,都是重要的關鍵字。科班出身的專業系所不足;無論是5G的參考領域、或是跨域數位人才的培育方案,「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的「人才培育量產工程」,不僅是短期、而且還是無法救急的方案措施。

 科技人才的培育,必須植基於數理化的基礎科學教育,唯有重視國中小到高中的數理教育,從小扎根、求精求實,更進而深耕在大學校園裡面,否則如果沒有輔以中長期的產業人才培養,只注重在大三以上和研究生階段的「跨領域」數位人才培育,最後的結果可能變成花拳繡腿,熱鬧一時的表面政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