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320黃志方

全球仿生競賽 台灣海選5月16日截止

參賽者須從食物供應體系思考,解決某項環節問題,或是發展永續商業模式

image
 ●全球仿生競賽台灣海選海報。 圖╱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提供

 中研院研究發現2020年夏天沒有颱風帶來降溫效應,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小琉球最嚴重,其次為東北角及墾丁,東北角珊瑚群聚更是有紀錄以來首度白化。白化是珊瑚死亡的警訊,珊瑚礁是海洋的熱帶雨林,肩負著涵養整個海洋生態發展的重責大任,那麼海洋有多重要?

 地球表面有71%是海洋,占97%的地球水量,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中90%多餘的熱量,調節地球上大部分的天氣系統,為地球生物打造合宜的生存環境。全球有超過30億的人口以海洋魚類做為重要的營養(蛋白質)來源,永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關係到人類還能不能「年年有餘(魚)」?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年全球漁業雙年報告,捕撈與養殖漁業的產量在2018年達到高點,約1億7千9百萬噸,其中的87%作為人類消費(供應平均每人每年20.5公斤的海鮮消費量),12%則做成養殖魚飼料或榨取魚油使用。

 不過,漁業資源中有近三成五遭到過度捕撈,而且全球的漁獲有1╱3在上桌前就遭到浪費,包括扔回海裡(混獲或因魚體太小拋棄)和來不及使用就腐爛(缺乏漁獲保鮮知識或設備)的情況。

 養殖漁業的擴大,也有可能帶來水體污染(例如飼料中使用化學藥劑)或對於環境的傷害(例如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

 2021「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台灣海選」的特選子題之一,科技部社會需求計畫徵求「海洋生產與消費」的解題高手!參賽者須從整個食物供應體系來思考,鎖定解決哪一個環節的問題、甚至是貫穿整個供應體系的永續商業模式。

 目前,國際間訂定永續的捕撈原則、或增設海洋╱珊瑚礁保護區禁漁以涵養生態、創新捕撈方式或改良養殖方法、精進食品加工技術或包裝方式降低污染、確保食物不浪費或能循環利用等,從各種環節中找出更為永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

 珊瑚礁之所以能支撐1╱4的海洋生態,重要的原因是珊瑚礁建構出物種互利共生的模式。珊瑚蟲透過堆積碳酸鈣形成骨骼,再累積組成珊瑚礁,珊瑚蟲裡有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所得到的養分也會提供給珊瑚使用。

 珊瑚礁也能提供其他生物的棲地,當「社區」愈來愈熱鬧,每一種生物各司其職、互相利用地進行生產與消費,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存模式。我們有無可能創建出與海洋互利共生的食物供應體系?

 邁入第七年,「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台灣海選」至今累計來自全台超過180個大專院校科系團隊、近650位參與者,去年台灣更有兩支團隊入圍全球賽前十大,獲得被投資創業的門票!2021年度特選子題在科技部、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交通局、環保局與秘書處的支持下,邀請大專以上的青年或新創團隊一起來解題。

 台灣海選預計於2021年5月16日(周日)23:50截止收件!作品進入台灣海選決選之團隊皆可參與「仿生共學咖啡館」活動,接收最新仿生設計資訊,並由專家輔導團協助作品進行優化,以利進入世界賽,台灣海選前十名團隊豁免世界賽參賽費用。

 全球仿生設計-台灣海選競賽辦法詳見官網:www.biomimicrytaiwan.org最新公告或https://reurl.cc/GdnD6y或電02-25865000#526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江佳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