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318劉馥瑜/台北報導

囤貨潮不再 民生通路今年挑戰大

疫情影響民眾出不了國,照理消費力通通留在國內,對民生通路業應是一大「利多」,但不止一家業者私下透露,其實今年整體買氣並不強,加上去年此時國內掀起一波「恐慌囤貨潮」,可久放的泡麵、米、罐頭、冷凍食品、衛生紙等民生必需品銷量激增,也使得基期大幅墊高,加上3、4月本就是「三窮四絕」的淡季,今年業績要拚成長挑戰不小。

 民生通路業1~2月在春節、228連假等節慶因素驅動下,業績還算持穩,加上持續開出新店,也推升整體營收增長;不過進入3月後,除了剛過完春節且即將要報稅,本就是傳統淡季,加上去年3月疫情下爆發「恐慌囤貨潮」,當時通路甚至祭出罕見的「限購令」,規定每人每車只能買幾串衛生紙或米,足見當時民眾瘋搶的情況。

 在囤貨潮帶動下,當時不僅量販、超市、超商有一波業績增長,也帶動上游食品大廠去年3月業績暴增四、五成以上。不過,正因去年「非常態」的消費行為大幅墊高基期,使得今年業者挑戰更大,業者指出,有些民眾當時基於恐慌心理過度囤積的存糧,「有些到現在都還在消化」,也衝擊到今年買氣。

 業者不諱言,原先預期今年春節民眾不能出國,整體買氣會比往年好,但年前桃園地區疫情升溫,使得各項大型活動及賣場試吃等全面取消,影響年前銷售,在祭出重本優惠促銷下,過年業績只能算「勉強」過關。針對買氣不振原因,通路業者分析,民眾荷包縮水是其中一項,儘管現在從股市到房市似乎一片榮景,甚至部分高端消費市場(如國際精品、珠寶、鐘表)因民眾未能出國採購,不僅買氣不減,還呈現「報復性成長」;不過,也有許多中低階層勞工在疫情衝擊下,面臨薪資下降或工作機會減少等,消費力相對緊縮。

 另外,整體消費習慣的版圖挪移也是其中一項因素。業者分析,受疫情影響民眾為避免群聚風險,降低外出採買頻率,轉而透過電商平台購買,也使得傳統以實體門市為主力的民生通路業績被瓜分,也因此,近年各大實體通路紛紛加大力度投入網購市場,或攜手外送平台推出外送服務,希望降低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