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308

兩岸融合發展方針宜以多面向推動落實

 今年度大陸全國人大與政協「兩會」,日前在北京登場;會上公布主要文件的對台政策表述,係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為基調。此項政策方針,實頗能助穩未來的兩岸關係,讓人欣見。惟該方針之推動落實,宜採多面向部署,亦即是須涵括兩岸各種產業的交流合作,而應避免過度偏愛高科技產業融合。例如大陸新階段經濟規劃高度強調的鄉村振興戰略,即是兩岸交流合作的新契機之一,陸方理應包容台灣相關業者深度參與,以分享大陸鄉村新商機。

 去年大陸兩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遲至5月舉行。今年兩會則回復3月初登場的多年來慣例,且因本次議程中排定討論並通過「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俾為下階段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作中長期政策部署,而具有里程碑意義。

 以去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所作相關「政策建議」為本的上述規劃綱要,亦是觀察未來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指標。該綱要(草案)於3月5日全國人大會議開幕日公布(政協會議則提前1天開幕);其中的對台政策篇章,表明要在「十四五時期(2021-2025)」,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及加強兩岸人文交流。

 關於兩岸融合發展,該綱要具體提出,要完全保障台胞在大陸享受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並支持台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及推進兩岸金融合作、推進兩岸產業合作區建設、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等等。

 而本次人大開幕式上,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對台部分亦強調,「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同心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

 綜而論之,本次大陸全國人大會議的「起手式」,給兩岸關係領域帶來的氛圍,可說是比較正面、積極;開幕當天發表的上述兩項重要文件,儘管皆另有堅決主張一中原則、遏制台獨的表述,但其同時明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意向,同樣強而有力;後者頗有助於緩解近年兩岸關係的緊繃態勢。

 最值得重視的關鍵詞是「兩岸融合發展」。此詞早已出現在「十二五規劃(2011-2015)」之中,亦是近10年來大陸對台經貿政策的基本方針,且陸方一直堅持踐行;其間比較難得的是,在近年美國川普前政府卯勁「拉台抗中」的階段,大陸亦未放棄促進兩岸經貿融合發展的理想,因此,以往馬政府和大陸簽署的兩岸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迄今仍持續生效,亦使得近年台灣對陸出口金額、比重步步走高,甚至達到歷來最高峰,自是當今蔡政府經濟施政的重要助力。

 但無可諱言地,近年陸方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方針的實行,似乎有了「偏食現象」,也就是特別重視和台方高科技資通產業的融合,而對台方其他業種業態的態度比較「平淡」。如大陸自台進口資通產品數量幾乎連月高增長,另力促台資資通業者在陸股票上市,及和陸方同行合組供應鏈,皆讓人歷歷在目。反之,非資通類的台資企業,雖沒被陸方苛待,但普遍感到越來越不易獲得大陸的「政策紅利」,因而其移出大陸的趨勢仍在延續中。

 由此可見,下階段大陸之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實有必要以「多面向」形式來推動,而不宜再過度偏好高科技資通產業的融合。至於值得大力開拓的新面向,其實不勝枚舉,單是「十四五規劃」就可以找到不少著力點。如該規劃將積極推進的大陸鄉村振興,即可望成為未來兩岸融合發展的新亮點,因台灣鄉村產經發展經驗豐富,且成效相對顯著,陸方不妨與台灣相關民間團體合作,在大陸創設「兩岸共同創新鄉村產經試驗區」,兼為大陸台商創造新商機。

 其次,未來的兩岸融合發展,有必要兼顧台灣在地商民的切身利益,而不宜偏重照顧赴陸發展的台灣民眾。直白說,近來由於兩岸關係惡化,大陸對台政策似已不太在意台灣在地商民感受。日前陸方突然宣布暫停輸入台產鳳梨,對台灣相關果農及果商衝擊甚大,即是一個比較讓人難以理解的事例。

 這種事情,實甚不利於兩岸融合發展。亟盼本次大陸兩會過後,陸方能以新思維,重新檢視上述鳳梨問題,並早日謀求解決之道恢復進口。而台方蔡政府亦應深入體察兩岸融合發展的積極成分,並形塑出「以和為貴」的兩岸新政策。果能如此,則兩岸商民幸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