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227

從產業關聯表檢視台灣的荷蘭病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大幅上修至4.64%,這些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經常在保二邊緣掙扎,能有此一成長率實屬難得。不過,令外界憂心的是,台灣的成長過度集中於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出口大幅成長固然讓我國去年經濟成長躍居先進國家之首,但所帶來龐大的貿易順差卻也迫使台幣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台幣升值又使得傳統產業雪上加霜,有識之士憂心這個發展有點像1960年代的荷蘭病。

對於外界的憂慮,主計長朱澤民於國民所得評審會後斬釘截鐵的表示:「台灣沒有荷蘭病!台灣各行業都有平衡的發展,像綠能發電、汽車業,營建業都有在往前走,並不只有半導體而已,因此我認為不可能有荷蘭病。」主計總處隨後也表示:「去年前三季傳統產業出口確實較為低迷,不過,到了第四季和今年初,傳統產業的出口也開始成長,況且半導體產業也會透過產業關聯效果帶動傳統產業生產,由此看來,台灣並未出現荷蘭病。」

從短期而言,主計總處的說法是對的,因為去年第二季出口在23個主要貨品分類(原19類,將機械與電機設備這一類再細分為電子零組件、機械、資通訊、電機及家電等五類),有紡織、機械、電機、家電、運輸工具等19類負成長,第三季仍有13類下滑,到了第四季只有七類產品出口續呈負成長,原來處於衰退的產品,業已開始回升。然而,荷蘭病不能只從短期來看,也須從長期來檢視,匯率升值之所以讓明星產業以外的製造業難以招架,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自然是長期的問題了。

十年應該算是長期了,我們觀察近十年(2011~2020)主要貨品23個分類的出口趨勢便會發現,包括化學品、塑橡膠、紡織品、電機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基本金屬製品、光學及精密儀器等14類2020年的出口值竟然還低於2011年的水準,這是個嚴重警訊,我們平日慣於用年增率看經濟表現,對於跌深後的些許回升我們總以為復甦了,用朱主計長的話來說,總以為是往前走了,然而,拉長十年卻會發現14類產品出口值還不如十年前,這顯然是長期產業結構變化所致,而非景氣波動使然,十年來疲弱如此,如今面對匯率升值,處境無異雪上加霜,若不咬文嚼字,這就是荷蘭病了,主計總處以短期波動來解釋長期趨勢據以認為台灣沒有荷蘭病,恐怕是過於樂觀了。

其次,主計總處以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具產業關聯效果來解釋隨著半導體、資通訊產業出口回升也會帶動其他產業的成長,在邏輯上確實沒錯,然而,依我國最新的2016年產業關聯表(I-A)-1,電子零組件產業的「向後關聯係數」也只有2.50,意思是當電子零組件(半導體)的最終需求增加10,000元,因應這個生產活動得採購電子零組件15,006元、化學材料2,324元、金屬製品227元、非金屬礦物製品532元、塑膠製品292元、並支付593元電費、22元水費等等總計誘發了25,000元。在各業裡這個2.50的向後關聯係數不算太大,例如化學材料業就高達3.78、基本金屬業、機械設備業也有3.58、3.19,其他就不一一列舉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電子零組件生產活動所需原料、零組件不少是自國外採購,扣除這些進口,真正能帶動國內產業的效果就更小了,這不能看(I-A)-1,得看國內關聯程度表(I-D)-1,我們翻開最新的(I-D)-1會發現電子零組件的「向後關聯係數」只有1.49,其生產活動在國內採購所誘發的效果更為微小,不必訝異,這正是生產活動全球分工的正常現象。

我們在此想說的是,半導體產業對台灣很重要,貢獻也很大,但不必過度將之神化,以為半導體產業一好,百業皆可受惠,從產業關聯表可以明白,這自然是不可能的。雖然近期半導體產業大好,也確實帶動了經濟成長,更讓我們去年經濟成長超過3%一舉成為先進國家之首,然而,檢視產業關聯表的國內關聯程度便會發現,能被其生產活動所誘發的國內行業極為有限,隨著新台幣匯率的升值,傳統產業受創的風險不容低估。

我們認為,台灣產業兩極走勢日益明顯,在這一情況下,主計總處估計今年我國貿易順差將升破600億美元,這應該是歷年新高水準,從歷史經驗研判,這勢必引起美國政府的關切而使得新台幣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眾所周知,升值不利出口,如此一來,傳統產業自然是首當其衝,說這是荷蘭病也好,說這不是荷蘭病也罷,擺在眼前的情勢是今年半導體產業會創造更多的順差,其所帶來的匯率升值壓力固然所有產業都得承受,然而從近十年出口資料看來,傳統產業所面臨的壓力是更大的,政府在志得意滿於經濟成長居先進國家第一之際,仍得以臨深履薄的態度妥為因應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