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226文/簡立宗

漁電共生搭平台 台灣養殖賣向全球

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為漁村注入資金活水,兼顧地主及養殖戶權益

image
 ●在台南北門區,由雲豹能源、台鹽綠能與資策會等單位共同執行「漁電共生智慧養殖溫室大棚」,以AI智慧養殖技術養殖龍虎斑及白蝦。圖/業者提供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發展綠能已成為全球共識。 台灣傳統養殖業面對人口老化及極氣地氣候的影響,亦面臨重重挑戰, 配合國家再生能源政策,農委會協力經濟部,共同推動「漁電共生」,在不影響原養殖業生產下,兼顧綠能設施之發展,不僅為漁村注入資金活水,亦為傳統養殖業開啟賣向國際轉型契機。

 「台灣具有豐富的水產養殖技術資源及經驗,同時擁有完整的太陽光電產業鏈,經由跨產業合作,可引入資金和技術、建立智慧養殖模式、提高產銷履歷及養殖保險覆蓋率、引入循環水設施等,亦能提高土地複合利用價值。」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漁電共生之架構下,在地面上發電,水面下養殖,一塊土地多元利用,立體化的生產方式,不僅是國土利用的最佳範例,更能促進漁業升級,獲得許多漁民的高度認同及肯定。

 「氣候持續變遷,漁民很難維持穩定的收成。」雲豹能源創辦人張建偉表示,漁電共生特別強調,漁業必須維持現狀,甚至須維持過往三年平均年產量之七成。在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的原則下,不管在電業申請程序中及發展策略上,都兼顧地主及養殖戶的權益。透過補助或租金收益,不僅漁民能增加額外收入,借力智慧養殖技術,優化養殖生產環境和工作環境,將能吸引年輕人投入,協助傳統漁業快速轉型。

 面臨極地氣候及酸雨的危害,傳統養殖存活率大不如前,常導致漁民血本無歸,年輕人不是不願意接手父母事業,而是環境的惡化可能導致多年積蓄血本無歸。雲林縣台西鄉養殖促進會總幹事黃舜瑜說,太陽能板的安裝不僅對於養殖沒有環境污染的疑慮,對於環境及溫度變遷,甚至有緩和作用。以此次急降式霸王寒流,導致養殖漁業損失慘重為例,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漁民哀鴻遍野,所有虱目魚都死光了。不過在太陽能板覆蓋的魚塭中,所養殖的虱目魚卻能逃過一劫。

 主要是因為在太陽能板的覆蓋下,冷幅射不會快速擴散,養殖池溫度相對穩定,受寒害之影響較小,夏日時太陽能板不僅能發揮穩定溫度及藻相之作用,防範極地氣候下,日夜溫差過大,造成魚蝦或文蛤暴斃,太陽能板雨水回收機制,將排放到淨化池,進行曝曬,更能因應梅雨季節時酸雨的危害,實驗證明能將文蛤存活率從兩成大幅提升至七成以上。

 黃舜瑜說,傳統單憑經驗及肉眼的養殖方式已經行不通了,漁電共生政策結合綠能業者資源,投入漁村建設,不僅可以修繕漁塭及土堤,藉由AI等智慧養殖管理工具之導入,除可數據管理提升漁村的生產效益,更可建立可追溯性的生產流程及食品履歷,有助於台灣養殖業爭取「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 G.A.P.)」之認證,減少對單一市場之依賴,打開全球大型銷售通路,在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的同時,也為我國養殖業開創更廣大的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