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220謝振寶

書篆家施伯松 由藝臻道 墨韻秀逸

image
●臺灣篆刻家協會副會長施伯松。 圖╱臺灣篆刻家協會提供

 篆籀金石氣 書臨魏碑風

 書法藝術是一種由技巧的磨練,逐漸提升到心靈藝術修養的過程,也有人以「書道禪」來詮釋書篆家畢生追求的境界。施伯松老師,字煥禪,別號壽篆樓主,出生於文風淳厚的鹿港,自幼浸染在傳統書畫藝術的氛圍中,並隨耆宿臨寫顏真卿楷書。在他從大學畢業北上工作時,因緣際會幸與鄭聰明、駱明春先生研習書法藝術。在魏碑書寫上尤見功力,特別著意於「司馬顯姿墓誌銘」等各類皇家墓誌銘。他觀察清代篆刻大家書法作品,皆係鎔鑄多家魏碑版本,加上自我意識創造而成,因此重視「臨創」的概念,專注臨摹魏碑各帖,將風格相近字帖逐漸融合形成「雄秀」的書風,於雄渾勁拔氣象之外,更顯秀逸雅致的墨韻。

 他的篆書與明清書風一脈相承,取徑清代吳讓之、鄧石如,兼納趙之謙、吳昌碩筆意,強調回歸文人傳統價值,重視金石氣韻,引領新古典主義浪潮。他的小篆結體勻整,講求線條中鋒厚度,稍加側鋒的妍麗;大篆渾厚樸拙、舒和雍容,具廟堂之氣。

 施老師在書法領域曾擔任: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策展兼諮詢委員、全國學生美展書法類評審、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第16、17屆理事長等要職。

 印藝臻化境 涵容古與今

 施伯松的篆刻創作,啟蒙於李清源理事長,由浙派印風入手,專攻細朱文及滿白文等基本功。後來考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究所,師從近代篆刻名家王北岳教授,研究甲骨文入印,並吸收王教授廣博的印論思想及古璽收藏的養分,逐漸由師古(皖派鄧石如、吳讓之、浙派徐三庚、王福庵)的路線中,走出自己的風格。其取法近代上海名家的鳥蟲篆印,並將青銅器紋飾入印,呈現鮮明個人色彩。書法名家蔡明讚老師過去曾以「工、細、精、謹」來形容他扎實的基本功訓練,經過十餘年「漸變」的修行過程,更使其篆刻創作進入「由藝臻道」之化境。

 他在藝術上的偶像是清代書篆家趙之謙,趙氏篆刻不落俗套,善用各種印外媒材以資創作靈感,同時也是當時藝術創作潮流的先驅者,施伯松所推動的新古典主義,正是建立在秦漢及明清篆刻的深厚傳統基礎之上。他與趙之謙一樣,作品數量不多,每件都是挖空心思、反覆琢磨而成,尤其能透過作品的表現,展現出自己內心深層的感情及意念,彌足珍貴。

 墨游興書篆 新媒傳古風

 施伯松為開設「以書畫篆刻出發,拓展到當代藝文」的新平臺,而創辦「墨游當代藝文雜誌」。他的三個理想向度:一、給予「書畫篆刻」創作領域朋友較友善的刊登媒介機會。二、鍵結「筆墨經營相關業者及文藝贊助基金會」的成長。三、對於「藝術專業人物」或相關文房雅玩的專訪或報導。經過八年跨領域採訪與專業推介,現已引領臺灣當代書畫篆刻藝術思潮發表園地。

 鑑於當代社群媒體崛起,開啟了藝術媒體傳播的競爭新局,他設立「墨游當代藝文雜誌」臉書粉絲專頁,結合書畫印團體「海硯會」及收藏家組成「瑑石會」,以「書、畫、印、藏」為主題,製作篆刻教學影音節目,推動新古典主義書篆藝術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