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201袁延壽/台北報導

防堵二次加水 三大面向著手

預拌混凝土二次加水,對公共工程、民間建築的品質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責任歸屬上也會產生很多的爭議,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及與談者認為,是否應從採購法規面、施工證照制度、第三方監造機制等去落實管理,同時也建議政府主管機關要引領新材料的推動,同時,預拌混凝土廠在施工責任證據保全上,也要自我查核把關。

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管理處處長陳春錦表示,如何落實工程管理很重要;公共工程有嚴格的3級品管制度來監督施工,民間建築也有仿照,執行2級品管制度把關,這樣預拌混凝土廠可為自己權益有一定的公信及支持。如果爭議發生,也有較大保障。

對於二次加水的解決方案,中科大助理教授彭獻生認為,治本之道首推責任施工,也就是由預拌混凝土廠連工帶料承包混凝土工程,雖然實務上執行難度相當高;其次為提高泵送業之整體素質,由相關單位對其施予教育訓練,由專業知識之提升來杜絕不當加水的行為;另外,可考慮推動落實證照制度,參考工地主任、品管工程師、職安衛作業主管等營建相關證照的培訓及定期回訓機制,確保混凝土工程實際操作者有足夠的專業能力,也不失為可行之道。

福宏實業總經理賴瑞星指出,為降低混凝土施工額外加水,目前混凝土廠已有能力提供高工作性的「流動化混凝土」,但是目前設計單位並無相關法規依據來採用,造成執行的窒礙難難行,政府主管機關應可主動來推動。另外,混凝土施工後的「養護」一直被忽視,結果造成混凝土供應方和施工方的爭議,如何執行該養護動作,希望設計、監理單位能有明確規範。

謝彥安律師表示,要避免混凝土施工中遭二次加水情況,可從推動工程由第三方單位進行驗證或建築履歷方向努力。過去建築結構安全把關機制,由營造廠自我檢查、或由監造人確認施工品質,未來希望新增由第三方公正單位做勘驗,由相關工程建築專業團體派人到場監督,如對於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階段,包括灌漿之前中後進行檢查等,確保施工安全性,因彼此間無任何利害關係,可期待其必然會公平驗證;另外,可從建築物生命週期建立建築履歷,確保民眾能了解各階段施工過程品質可靠。謝彥安呼籲相關政府單位能重視此議題,加速推動相關立法以加強落實工程品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