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120張瑞雄■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疫情與供應鏈的改變

新冠疫情帶給人類極大的挑戰,影響既深且遠,尤其對於製造業而言,從原料的取得、運輸、工廠的生產、到最後產品的送達,都面臨極大的變動和挑戰,例如工廠因染疫停工、空運的停航、海運貨櫃的一櫃難求、封城導致封廠等等,平時沒有想到應急方案(contingency plan)的廠商這回嚴重受創。

 在疫情之前供應鏈已經面臨中美貿易戰爭的影響而亟思調整,疫情更讓供應鏈的改變和加強迫在眉睫。以前的材料供應著重在JIT(Just in Time),現在則是要JIT和JIC(Just in Case),狡兔要三窟,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同一個供應商),所以需要更細緻和複雜的供應鏈處理。

 此波疫情大流行就像一面照妖鏡,揭露了許多公司漫長而複雜的供應鏈中的漏洞。當一個工廠或甚至一個國家一片漆黑時(因疫情停工),其他下游工廠可能也因為缺少關鍵零組件而停產。大家都嚇到了,公司經營者發誓供應鏈再也不能如此脆弱,所以大家都開始供應鏈的調整和平衡計畫,估計到2025年,全球商品出口的四分之一(或4.5兆美元)可能會發生產地的變化。

 一旦企業開始研究供應鏈的運作方式,他們就會意識到三件事。首先,供應鏈的中斷並不罕見,任何工廠都可以預期約每四年停工個一個月(因意外、歲修或罷工等),因此材料來源的中斷的衝擊是可以預見的,必需像公司的其他任何意外事件一樣加以預先管理。

 其次,先進國家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製造成本差異正在縮小。在製造業中,採用工業4.0科技(意味著用大數據分析、人機協作、人工智慧、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3D列印等等)的公司可以抵消中美之間勞動力成本差異的一半,當考慮到環境和社會成本時,差距會進一步縮小。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國防部等機構逐漸將其必需品供應商網路多樣化的原因之一,尤其在醫療保健製造和微電子等重要領域。

 第三,目前大多數企業對他們的整個供應鏈正在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在這些供應鏈中下層和下下層可能扮演著很小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也是大多數供應鏈中斷的源頭。但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示,他們無法與非直接供應商來確認其供應連續性的安排,不過隨著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的發展,公司應該要開始認識、審核、串接和監控整個供應價值鏈,以隨時掌握整個供應鏈的狀況。

 當然這些並不意味著跨國公司將全部或大部分將產品運回本國生產,在他國生產可以利用當地的人力和專業,也更接近可能的市場,後續的銷售和維護也更為方便。但疫情讓大多數公司覺醒,關於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彈性的問題非常重要,未來跨國公司對於此類決策(哪邊買原料、哪邊生產等)將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