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1205

評析萊豬政策衝突的意涵

 從蔡英文總統在8月28日宣布,美國萊豬(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將於明年1月進口以來,勞工團體於11月22日「秋鬥」與其他民間組織團體、在野政黨集結,在凱道廣場和總統府周圍示威抗議。在野黨旋即在隔周的立法院院會,拉高政治抗爭的層次,突出「反毒豬」的訴求,行政院束手無策。衝突的難以有效解決,根本的原因在於,政府沒有給予人民更多元的選擇。

 在80台斤的豬內臟、豬油和血水散發出來的腥味當中,行政院長蘇貞昌於11月27日,上台做施政報告時,朝野政黨在立法院議場爆發嚴重的肢體衝突,引起國際媒體的注目。在這個被稱為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施政報告,蘇院長揭示五項的配套措施,分別是:「赴美查廠、新增貨號、逐批查驗、清楚標示、嚴格稽查」。相對於台灣民眾黨所提出「源頭管理,明白標示」的政策主張,國民黨的反萊豬的抗爭手段非常激烈。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指出,「不強烈杯葛抗議,就是縱容獨裁的開始」。

 回顧美國萊豬的政策,源起自蔡總統在副總統賴清德和行政院長蘇貞昌的陪同下,於總統府記者會上,正式告知國人。當時社會輿論的批評,集中於美國聯邦政府的部長級官員離台後,與這項政策定案時機,而合理懷疑其為政治籌碼。三個月以來的反對聲浪,以立法院會「血腥」的政治衝突做為結束,其間相關部會及首長對於政策論述不足與不當,是最重要的敗筆。

 首先,衛生福利部和行政院農委會的角色扮演「錯置」,兩位首長並沒有明確認知到自己的政策職權,也缺乏說明政策措施,以及為政策辯護的能力。衛福部有責任向社會大眾明確說明,食用萊豬,只要在安全標準範圍內,就可保健康安全無虞。但回顧過去三個月,衛福部忙於新冠病毒的反撲,以及流感疫苗的注射,疏忽全體國人最關切的這項重大議題。而農委會既沒有能力讓豬農免於恐懼,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是否會受到重創,影響生計,還嘗試要取代衛福部,說服社會大眾,美國萊豬安全無虞。其結果就是,利害關係的個人組織團體,最後吹起集結號,走到總統府,向蔡總統提出最嚴正的抗議。

 其次,民以食為天,豬肉與其相關食品遍佈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是大家日常「無法替代的生活必需品」,而這也是問題根源和民怨沸騰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因為政府抗疫工作做得好,民調支持度居高不下,是人民給蔡總統與行政團隊「保境安民」的肯定。然而在7月與8月拚經濟的尾聲,蔡總統進口美豬的政策宣示,有如平地一聲雷,引爆朝野政黨和政府與人民之間的衝撞和對抗。特別是,在美國新冠疫情如此嚴重、美國新舊政府還在交接之際,要民眾相信政府有能力做得到「赴美查廠」,誠屬強人所難,而衛福部寄望「市場自行標示」,更是緣木求魚。

 面對政策尚未執行,就造成烽火遍地,主要是因現今的執政黨過去完全反對進口萊豬,如今政權在手,就一聲令下自明年1月起就要進口,這要人民如何相信和順從。而且在行政院提出「赴美查廠、新增貨號、逐批查驗、清楚標示、嚴格稽查」的因應對策之後,為什麼還是沒有辦法讓社會大眾、特別是家裡面有小朋友和老人家的民眾,可以吃的安心,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政策資訊的不對稱,以及人民對於中央執政團隊已經喪失信任感。其二,事先低估政治衝突的強度,事後拙於進行議題管理(issue management)。

 對於前者,如果要得到全民的擁戴,則「上善之善」者,莫過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的同理心,才是執政者手中所擁有的利器。民眾對美豬的認知看法不同、或是需求利益不同,都已經因為權力的不對等,從而在心裡面種下敵對性的衝突疑慮。此時,愈是強勢的行政作為,只會是治絲益棼。

 至於後者,政府應該嘗試所有可能提高技術可行性的方法,以取信於民。蔡總統說「進口之後,可以不要吃」,這樣的話語一旦說出口,失去的是總統的政治高度;而且,如此話語看似軟語相勸,卻顯現出國家領導人的無可奈何和治理無方。因此目前單向政令宣導的技術理性,有必要提升到面對面的溝通理性;就算執政高層與在野黨領導進行對話辯論,雖可預見並不會改變1月進口萊豬的政策時程,但至少有助於啟動建設性的對話和回應性的傾聽,並奠定轉化政策衝突可採取行動的認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