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有成,2020年經濟GDP成長率預估可達2.54%,IMF最新預估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在3.9~6%,財經學者、金融專家2日分享寶貴的觀察,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需要在大混沌中加以「調理」,疫情讓大家看到「舊常態」回不去了,新常態爭相立足,短期間或許會有債務危機的小爆破,長期經濟還是會往上走,唯有科技的進步,可以協助世界開展未來十年的不一樣風景。
工商時報2日舉行《2021投資趨勢論壇》,由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擔任主持人,邀請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渣打銀行東北亞資深經濟學家符銘財和瑞銀財富管理台灣區諮詢及銷售主管柯仕偉與談,帶領數百位與會聽眾共同探討未來經濟發展與趨勢。
吳中書指出,2020年台灣經濟表現相對亮麗,歐美地區自3月間疫情快速惡化,各國祭出寬鬆貨幣政策以維繫住經濟動能,大多數國家仍然發生經濟負成長,及至第三季衰退漸漸緩和或回到正成長,目前這個好轉的趨勢能否在2021年繼續走下去,各界都相當關切。
在分析未來經濟情勢前,梁國源先談起一個數據:IMF於10月的最新GDP預估值,2020年全球衰退4%、2021年成長5.2%;2020年已開發經濟體衰退5.8%、2021年成長3.9%;2020年新興市場衰退3.3%、2021年成長6%,各項數據看起來均顯示,「明年經濟很亮眼」。
但梁國源提醒,大家需要深思兩點:這些數據的比較基期是今年很不好的數據,此外,IMF發布數據時的用語有「漫長而艱難」、「全球經濟從深處攀升」、「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等極度悲觀、保守,關鍵就是IMF看到太多的不確定性,諸如各國政策、疫苗的開發等。
符銘財亦同意,疫情在2021年仍是值得關注的事,其中蘊含很多的科技,人們接下來的生活如常,要需要多的創新研發,所幸全球復甦在2021年估計不會被防礙,「頂多跌跌撞撞」,2020年第二季最壞的情況不會再出現,各國政府現在已學習到:封鎖愈嚴重、經濟愈糟糕,封鎖的成本付出太高,政府需要出手幫忙企業和民眾就業,大幅加重政府財政負擔,且又管制、又開放,使得政策上非常困難,未來走出疫情的復甦,可能各國不同步,渣打的觀點是全球經濟復甦到疫情之前,需要到2021年底,有些國家則會拖到2022年。
符銘財指出,疫情之前已干擾市場甚劇中美關係,川普政府對大陸祭出的四個關稅清單,在2020年初都回到出口正成長,美國大選後也應不會再有更大幅度的惡化,反而業者從疫情流行中看到全球供應鏈的變動,有四個面向將會在2021年繼續發酵:1.大陸和美國經濟脫鉤;2.大陸和美國關係的改變,企業布局需多「點」經營;3.中美隻方把關切問題拉升到國防、資訊安全、公衛安全,且雙方相互排斥;4.對製造業的全球布局因此面臨更大的挑戰。
張建一則提醒,2020年的全球經濟數據非常亂,現在是大混沌時代,經濟有沒有辦法快回復,需要加以調理,未來會有很多新常態出現在不同領域,台灣在疫情期間的斷鏈危機,不僅展現了效率的供應鏈,更重要是「穩定的供應鏈」,台灣領先全球作到就地供應、短鏈,以及投資綠電永續,這也會是展望未來十年,台灣的優勢利益,台商應掌握真正的全球化布局。
柯仕偉進一步估測,「2021年疫苗一定會有效,封鎖一定會有所不同」,從投資面看,2020年最好的固定收益商品在2021年很難再有同樣的玩法,大宗商品會有新行情,但投資人應理解是工業需求或是價格炒作,新能源的永續議題也將是2021年的主流,2021~2030年是全新的十年投資布局,台灣要從「關心別人如何」的比較利益中,找到自己的未來。
對於2021年的近距離觀察,吳中書就四點提醒:1.觀察疫情的變動形態:明年第二季之後是否放緩?或是演變成像流感一樣;2.近幾個月來美國貨幣供給M1成長率超過40%,如此驚人的爆增量,肯定會有後遺症;3.資金供給面、消費面衍生成系統性新象,不確定性大增,容易帶給市場動盪;4.各國政府債務高升,這對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後果,應謹慎觀察接下來的兩年是否再有不好的現象出現,牽連擴大為世界經濟的嚴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