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多日、詭譎多變的美國總統大選,終告塵埃落定,拜登擊敗川普,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雖然川普提出選舉訴訟、憲政官司,但除非有重大瑕疵,否則應不容易改變選舉結果。究竟拜登會不會改變對中國大陸的貿易、科技戰?對台灣經濟會帶來那些影響?選前被認為押寶川普的台灣如何扭轉此一形象,並趨吉避凶呢?值得我們深入分析。
不同於川普的單挑模式,拜登採取的是迂迴、結合各國打群架、建制派的模式。雖然可能變動若干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卻對美國沒有太多幫助的損人不利己項目之外,框架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理由在於參議院仍控制在共和黨手中,加上拜登年事已高尋求連任的機會不大,以及視中國大陸為對手的國內廣大民意之下,做太大改變、創造新的平台,不見得有利。不如把焦點轉移至內政問題的改善,反而相對有利。
在中美科技戰上,由於科技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且目前70%的美國民意視大陸為主要競爭對手,加上保守右派的監督壓力等,中美科技戰預計仍將持續,尤其若干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科技議題上。在中美科技戰仍將持續下,台商進行全球布局、重整供應鏈,以及台商回流的趨勢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至於在拜登當選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上,拜登和台灣關係比較疏遠,兩者之間的溝通平台尚待建立或磨合。但好處是不會被當成兩大強權博弈的棋子,兩岸緊張的態勢會緩和。而且大選前,拜登也曾投書台灣媒體,強調尊重台灣的民主、科技影響力、肯定台灣為此次新冠肺炎的防疫典範,並將深化和台灣的關係。因此,台美關係應不至於有太大的更動。
不過,台美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機會也會相對降低。同時,拜登的建制派在協調、整合各國政策時,習近平比較有空間應對,可能騰出手來對付台灣,也值得我們正視。
此外,由於美國參眾議院分治,分別落入共和黨跟民主黨手裡。拜登在參議院箝制下,推動增稅措施恐怕不容易,也使美國股市有喘息的空間。加上拜登為了搶救新冠疫情,預計寬鬆貨幣政策不變。台灣的股市一向以美國為馬首是瞻,在新台幣強勢及基本面佳的情況下,台灣的資本市場仍有漲升的空間。
至於選前台灣政府被視為押寶川普總統,如何扭轉並改善和拜登政府的關係?第一,應加強對美國的投資。尤其美國一年一度的Select USA投資美國的大會中,台灣應組成更大的投資代表團,創造聲勢,引起關注。
第二,捐贈美國新冠肺炎中亟需的口罩、防護衣等物資,引起美國民間各界與政府的認同,藉以改善關係。第三,和美國的合作關係由政治操作轉為經濟合作。例如美國推動再工業化,亟需創造就業機會之際,政府透過大陸台商、東協台商的網絡、供應鏈,協助美國再工業化政策的落實。
再者,美國在AI、5G、物聯網上的技術,仍然領先全球,台灣應積極透過併購、投資美國創投,鏈結美國AI、5G、物聯網的生態鏈。一方面投資美國引起矚目,另一方面帶回美國AI、5G的技術、商業模式,加速台灣產業升級,尋求雙贏策略。
綜合而言,拜登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雖然對中國貿易戰形式可能會有變化而且相對緩和,但科技戰攸關美國的核心利益、民調的不可逆轉性,以及保守右派的監督,預料仍將持續,因此對全球經濟情勢的改變較為漸進,而且有限。
當然,外在環境不可全然依賴,台灣仍然需要靠自己在後疫情時代展現復原力與數位轉型的能力,才能自助人助。更長久的未來可以因應的策略包括:第一,強化台商回流、加速產業升級,以及擴大政府投資,鼓勵民間投資來增加成長動能,使台灣儘速恢復到疫情前的常態。
第二,掌握操之在我的部分,特別是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將過剩的資金導入服務業,提升其附加價值,並打破青年人薪資停滯的困境。
第三,有計畫的引導台商回流,投入新興領域,加速升級轉型,並鏈結美國數位經濟的生態鏈,使台灣得以取得最新的技術、商業模式,而能在技術繼續領先東南亞、中國大陸,尋求永續成長的契機。
第四,加速在主要國家的目標市場中,例如建構東南亞經貿運籌基地,協助企業跨越在東協國家的行銷、落地障礙,使東南亞國家成為台灣的重要市場,分散對大陸經貿投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