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定案,今年10月到2023年3月啟動強制發放「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的政策,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已經被延後到明年第二季,再開始試辦發行換發。這項「電子新政」事關台灣邁向智慧國家、數位政府的政策願景之實現,值得進行深入的討論。
回顧過去,換發身分證,基本上就是一個「歷史共業」。從1998年希望結合健保卡和身分證的「國民卡」(國民身分健保合一智慧卡),到2005年換發身分證「全民必須按捺指紋」的憲政爭議,在釋字第603號的大法官會議解釋下,「強制人民按捺指紋,並予錄存,否則不予發給國民身分證」違憲。簡言之,兩個主要政黨執政期間,都曾經因為「智慧」、「數位」之餘,還受到非議的是現代社會「資訊安全」、「數據使用」的公民隱私權,是否可能被濫用的重大質疑。
從2015年施行《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來,全體國人對於保障自己隱私權益的意識高漲。近日法務部希望推動的「科技偵查法」草案,就因為社會大眾對於執法人員合法取得電腦、手機、通話聯絡紀錄,而感到不安,該草案的立法時程因而暫停。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這次全面換發的「數位身分識別證」,由於將會成為最大的載具平台,擁有全民所有數據的政府,在資安與隱私的兩個重大環節上,確實無法提出有效釋疑的政策論述。
在蔡總統的上一個任期,內政部的查訪民意,做的不夠多,不夠廣泛。從2017年5月到10月,為了瞭解社會大眾的意見與態度,內政部委託政大公共行政學系進行可行性的研究。除了辦理焦點團體訪談和「晶片國民身分證」的研討會(7月),還舉辦「開放決策工作坊」(9月)、以及室內電話和手機的民意調查(10月)。而其中,2017年7月14日由行政院舉辦的「晶片國民身分證國際研討會」,邀訪德國和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來自實務界和數位治理的專家學者,提供政策經驗的交流。
但其實法國是歐陸大國當中,雙首長制或半總統制與我現行憲政體制最為相同的國家,但因為既有兩輪投票的總統選舉制度,幾乎涇渭分明的左派右派的執政,在這個晶片身分證的政策上,反映的是政黨意識型態的政治思維。也就是,只有右派政治聯盟,或目前馬克宏總統左右不定的政黨,才會推動這項政策。
就此而言,國民黨時代倡議此項政策方案,固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由創黨以來就特別強調重視人權的民進黨政府,積極推動晶片國民身分證的政策,則顯得格格不入。尤其是今年剛剛成立的「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該委員會的組織法第一條的宗旨就指出「落實憲法對人民權利之維護」,以及「符合國際人權標準,建立普世人權之價值及規範」,針對這個涉及全民權益、「強制發行」、可能有資訊安全疑慮的晶片國民身分證,在行政院各部會,都沒有確定能夠如何運用該項全民平台,提供更多安全便民的政策措施之前,還需要再行凝聚社會的共識。而這些並不是2017年在四個月之內,國際和國內研討會、焦點團體訪談、開放決策工作坊、以及市話和手機的民調結果,就足以說服社會大眾。
基於以上所言,如果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是明年第二季開始的既定政策,則行政院就應該以具體的作為,提高國人使用晶片身分證的信心。首先,保留原本就預定兩年半所給予民眾的換發意願之權益,在2023年3月之後,提供「雙卡並行」的方案選項。其次,在明年第二季之前,各部會必須具體提出線上服務的其他「加值型」措施,例如這張「數位身分識別證」要不要結合衛福部的健保卡,會不會結合交通部的駕駛執照等。最後,因而得以綁定的任何使用,將使得這張「便利」、「無所不能」的晶片卡,如果成為開啟國人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超級鑰匙,一旦成真,則憲法對於人民權利的維護,在「政府全都看」的情況,要如何以法律確實保障,是一個沒有人能夠百分百保證的挑戰,特別是在資安、(合法)揭露、(依法)使用的過程當中,如何檢視沒有被濫用的機制,至今似乎並不在政府的考量範疇之內。
英國政治小說寓言家喬治.歐威爾,在經典名著1984裡面的名句,「小心,老大哥正在看著你」。全面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要消除民眾的疑慮,除了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和更長的等待時間之外,還有就是告訴國人,為什麼美國人民只有駕照和/或是社會安全卡,做為身分的辨識之用,而台灣則需要「一卡通」式的「數位身分識別證」?最後我們更要強調,給予人民更多元的選擇,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