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723杜蕙蓉/台北報導

亞洲生技大會登場 疫氣昂揚

首度採「實體+在線」進行,人氣不減;賴清德:台灣將拚做精準健康國

image
 ●亞洲生技大會22日舉行論壇會議,包括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李鍾熙(右三)、科技部次長謝達斌(左三)、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右二)等貴賓出席。圖/顏謙隆
國際大咖對生醫產業看法

 無懼疫情,2020 BIO Asia Taiwan亞洲生技大會昨(22)日登場,籌委會主席李鍾熙表示,這是疫情中全球首場大型國際生技展會,突顯台灣防疫的成功,副總統賴清德認為,這是台灣的機會,預計結合資通訊、健保資料庫和生醫產業的能量,台灣將成為精準健康發展的指標,吸引更多國際合作案。

 賴清德表示,台灣防疫成功主要是即早在去年12月就反映,快速超前部署,跨部會協調防疫。其次協調強化供應鏈,加上跨領域合作創新,運用健保資訊與雲端技術溯源追蹤,發揮效益。

線上人數參與熱烈

 李鍾熙表示,2020亞洲生技大會,是首度採取以實體在線(Online+Live),線下與線上結合之模式進行,參與會議總人數近1,400人,國外占三成,特別的是,參與國家中前三名為美國、日本、中國。此次特別的是美國與會者超過100人,可以看出線上活動的確能吸引更多國際人士與會!

 BIO總裁兼執行長Michelle McMurry-Heath也透過錄影致辭指出,新冠疫情是全球產業共同所面對的一大挑戰,全球生技產業和政府也攜手合作與分享研究資訊。例如美國醫療大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與政府合作研發新冠疫苗,以擴大疫苗生產能力,讓患者儘早得到預防與治療。

 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也表示,這次疫情,台灣政府迅速做出相對的回應措施,以及對國際伸出援手「Taiwan can help」及「Taiwan is helping」,從而將台灣與國際鏈接,並藉此推銷台灣品牌。而2020亞洲生技大會,也將為新創和生技產業促成合作機會。

癌症,不再是絕症

 諾貝爾獎主本庶佑表示,免疫療法與合併治療的興起,未來透過尋找生物標記預測療效、提升T細胞攻擊力下,癌症有機會在2035年成為慢性疾病,即便癌症不會消失,也將不再是不治之症!

 今年大會是以「危難中找尋生機」(Finding Cures in the Crisis)為主題,共有14場論壇,最受矚目的是個人化和精準化治療。曾榮獲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等全球性獎項,荷蘭烏特列支Hubrecht研究所研究員Hans Clevers,昨日分享其成功分離出小腸幹細胞LGR5,並在特殊配方下,在體外培養出3D小腸類器官。

 目前Hans Clevers的團隊也開發出不同類器官、腫瘤模型,可供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