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260期精采內容:空氣中的水氣很重,和夏熱交織在一起,讓人滯重懶怠。水這東西,沒它不行;但水太多,或去了不該去的地方,之於這地球、之於人體這小宇宙,都是災難。 體內的濕氣,以前一直都是中醫的說法,但近幾年,愈來愈多機會聽到西醫也說,水分滯留,會對身體造成很多問題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濕,有些用吃的、喝的和排汗,就可以改善;有些則必須動用到藥物,甚至手術,才能解決。
很多朋友會抱怨,每到了傍晚,鞋子變緊、腳背會腫、小腿壓下去會凹,有這種情形的朋友,都會聳聳肩說:「就是一整天下來循環不好,水腫而已啦。」
看了資深主筆林貞岑主做的本期封面故事〈體內除濕大作戰〉,才知道,一樣是腳部水腫,一隻腳還是兩隻腳?暫時還是常態?差別相當相當的大,它很有可能是心臟衰竭、肝硬化、肺積水或腎臟病的徵兆(見24頁)。
腎臟科醫師、心臟科醫師非常明確地指出,心臟和腎臟這兩個主要負責身體水分代謝的兩大器官,一旦「水位」過高,可能導致泡泡眼、泡泡尿、喘、咳、三高、貧血、腎臟病、心臟病,甚至可能造成心、腎衰竭。這兩個器官是不是有水泛濫成災,心臟必須用超音波檢查,腎必須驗血檢查。
除了心、腎,中醫認為另外還有一個地方的濕,也很麻煩,那就是消化系統,也就是中醫所謂的脾胃。消化系統的濕,會造成汗臭、胃口差、婦女病、三高和不孕。甚至這次已經奪走超過40萬人生命的新冠肺炎(COVID-19,一稱武漢肺炎),中醫也認為跟「濕」有很大的關係。
本期的封面故事,非常實用,教你怎麼辨別身體的濕,怎麼排濕。
另外,〈大人社團〉一位讀者分享她和姊姊去九份爬基隆山,途中姊姊突然覺得一口氣吸不上來、臉色發白。事後檢討,應該是因為穿牛仔褲,腳熱脹,整個下半身卡住,才會不舒服。
疫情過後,台灣滿山遍野都是走步道、登山的人潮,要能盡情享受運動休閒,「利其器」真的滿重要,尤其台灣夏天本就濕熱,穿錯了不僅不舒服,有時甚至還會帶來危險;因此本期我們也製作了戶外運動從頭到腳該怎麼穿,才能因地因時因人制宜;配備正確,連運動的功力都能大增(見50頁)。
工商時報與康健雜誌優惠專案:
一、預付8,400元,即可獲得工商時報14個月+康健雜誌14期。
二、預付2,150元,即可獲得工商時報三個月+康健雜誌半年六期。
訂閱專線:0800-03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