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的國產化進程,出現新進展。經濟部能源局研擬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畫草案時,針對國產化項目,將工程設計、水泥、海事船隻等納入新增考慮項目,具體內容預估第四季正式對外宣布。
離岸風電的推動除了支援電力供應,本身也具有產業上的意義,尤其希望發展技術能留在台灣,並分階段訂定了國產化項目。
據了解,目前已訂定了27項國產化項目,近期正研議第三階段、2026年新增的國產化項目內容,頗受市場關注。
經濟部能源局初步考慮新增工程設計、水泥、海事船隻等項目。有關工程設計部分,主要是考量國內工程相關業者,有能力可以承接國產化任務,正在積極爭取通過相關認證,提升後續競爭優勢。
至於新增水泥項目,是由於離岸風機水下基礎需要大量水泥灌漿預鑄,但相關原料從海外運來曠日廢時,因此有業者積極爭取,希望水泥能列入國產化項目當中。
考慮把海事船隻也納入,是因為台船具有建造大型船隻的能力,所以正評估列為優先國產化的新增項目之一。
對於新增國產化項目的具體規劃,經濟部官員表示,仍在積極討論,這些項目須經經濟模型分析,之後召開公聽會聽取企業意見,預估第四季會隨區塊開發規則同時對外公告。
官員強調,新增項目產業的應對能力,應無問題。主要是政府要先開項目,增加業者的機會,且相關業者,必須符合國際認證,價格要有競爭力,交貨時間能否配合,也是決定新增國產化項目的重點之一。
風電開發商對此表示,若是能持續帶動國內產業發展,願意支持,但所有國產化,都必須建立在公平的競爭下,標準也要與之前的相符。
業者還說,有些項目是屬於更下游的承包商要做的部分,如在遴選階段納入,會墊高成本,最終反應在競標價格上,這也不是政府所樂見。
另有業者認為,項目增加要考量國內是否有足夠的供應鏈,若國內只有一家業者在做,等於讓單一業者擁有全部訂單,可能會違反WTO貿易相關法規,要保留一定的彈性。(相關新聞見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