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二次大戰後,美國將「品牌」留在國內,交給日本製造;日本學習製造能力後,保留了「品牌」、「高價品」,交由台灣製造平價品,於是自1970年至1990年間,揭開台灣供應鏈的首部曲。
企業在台生產後行銷歐美、日本,台灣經濟隨之起飛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1990年台灣開放對中國投資,進入台商供應鏈的二部曲,當時考量中國產製成本低且使用相同語言,於是台商將主力製造基地移至中國再行銷全球。
近幾年來美中兩大經濟體發生關稅貿易戰,台商隨之演繹出供應鏈遷移的第三部曲,興起了「中國+1」分散生產基地的規畫,其中以東協國家為其首選,再者,除了外在營運據點的演進,2020年初新冠疫情更強化台商營運模式的內在質變,數位轉型成為必然趨勢。
綜觀半世紀以來台商供應鏈的遷移三部曲,企業布局的時候需順應國際趨勢調整「持續改變」,這是顯而易見的。
KPMG分享幾點「不變之處」:需重視供應鏈調整的即時效率參與全球商業活動需掌握每次主流趨勢的先機,東協國家享有人口紅利與廣大內需市場,長久以來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同時也存在商業競爭關係,未來幾年區域市場整合勢將加速,一旦東協國家提升了製造能力,相關成本也隨之提高,台灣若無法盡速有效應對甚至有邊緣化的危機。
需重視由本國執行高價值的活動台商長期聚焦代工型態,許多產品雖有高全球市占率但附加價值不高。反觀先進國家許多品牌商順應市場需求設計熱銷產品並享有高利潤。
透過此次全球總體環境變遷的契機,如台灣產政學可攜手改善原產業結構並突破過去經營發展的思維,建立自有品牌及通路,並且配合原有製造優勢,對於台灣產業結構的健全發展將更有助益。
需重視整合既有資源再做升級供應鏈的調整時並非捨棄前階段而重新擘畫,反而是立基於之前成果。現階段有兩個層面可思考:首先是推動新南向政策時可順勢透過各種優惠將台灣打造成企業的區域或全球營運總部,藉此整合台商過去在全球不同地區、深耕不同產業的經驗。
其次,如可整合海外資金回台專法與新南向政策,除可以吸引台商順勢調整中國基地、投資台灣,也可以協助台商的產業群聚重新布局。(本文作者為KPMG安侯建業全球資產配置戰略諮詢中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