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儘管台灣疫情已趨緩和,但由於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且是小型經濟體,內需市場胃納量有限,因此,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之下,仍將帶給台灣產業不小的衝擊,對企業的紓困也勢在必行。然而,政府雖有美意進行紓困,但若在執行上,硬是在短期內透過量化的KPI來要求成果,只怕導致亂象叢生,造成資源的排擠、誤用及浪費。
其中,最首當其衝的就是公股行庫。從最早的經濟部、交通部、文化部等五大部會紓困,現在加上央行的每戶最高50萬小規模營業人紓困,以及勞動部的每戶最高10萬元勞工紓困貸款,堆在公股行庫的各大部會專案,不要說行員目不暇給,連上門的客戶都看得眼花撩亂。
由於「監理不對稱」的結果,和民營銀行相較,公股行庫頭頂公婆一堆,除了共同大股東財政部外,還有行政院、立法院這些「頂頭上司」,兩者執行起紓困,簡直就是兩樣情:民營銀行以收取高手續費來「以價制量」、趕跑申請紓困戶,讓金管會不得不出面訂定手續費的「最高標準」;但公股銀行則是馬不停蹄、不斷的「掃街拜票」,只希望能趕快把上級交付的案件數給達陣。
雖然各銀行針對各種任務的績效管考,都會套用KPI(績效關鍵指標)來考評,比如:理專銷售財管商品、銀行行員推銷信用卡等,目前36家國銀都用KPI在計算這二大業務的貢獻度;不只銀行,就算是其他行業也都如此。各式各樣的KPI之所以能應運而生,就是因為不使用這個制度,就會缺乏具體的衡量指標,而讓部份員工有渾水摸魚的空間、也更能敷衍了事。但若只有KPI,而未能進一步檢視在KPI的背後,是由哪些對象、哪些方式來完成這些KPI,在銀行的紓困執行上,就會導致資源的誤用及扭曲。
舉例來說,小規模營業人紓困案甫推出不久,立法院、行政院就急於看到成效,各大行庫也因此在第一時間展開大火拚,於是就出現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有的行員甚至為了交差,還出動自己的親朋好友來當「人頭」作為借款戶,幫忙交「業績」。
此外,政府的各個方案之間,由於太急於「各求表現」,因此不同的方案之間,並沒有對於同一借款人做嚴密勾稽、排除重複申請,導致出現一人同時申請兩案來「套利」的空間,讓借款人可透過「紓困」之名,在不同部會的專案之間遊走,直接「一魚兩吃」、借新還舊,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亂象。
紓困專案的推出,不能急於一時之間看出成效。隨著疫情期間日益延長,企業的承受力也在遞減,最早是觀光旅遊產業遭到逆襲,但隨著出口市場萎縮,受災的產業或勞工群與日俱增,紓困專案此時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若是在第一時間就因為「競賽」而濫用資源,不僅銀行白忙一場,未來的爛攤子誰來收拾,才是真正的大問題;而繳稅大眾,恐怕才是最大的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