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的零售商、刺激民眾消費以擴大內需,中國各地政府預計發放人民幣數十億元的消費券,但有學者指出,這些消費券多被用來買日用品,對達到振興經濟目的恐怕無濟於事。
中國爆發大規模疫情後,消費受到影響,2020年前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減20.5%,創有紀錄以來最低。3月份跌幅收窄,年減15.8%。
路透報導,3月初開始,包括重慶、江蘇、廣東、湖北等陸續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民眾消費。但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學者張啟迪表示,很多消費券都花在日常用品,當消費者使用優惠券購買時,可以節省他們本來要用的現金。
報導訪問一名住在杭州的女性說,許多人在買如洗髮精、牙膏等日用品時,都用消費券付費。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指出,作為一種短期解決方案,消費券可能會刺激消費者購物,但如果消費券價值較小,就不要指望其成為消費的主要驅動力。報導指出,優惠券可以增加消費,但不是增加新的消費。人們用優惠券購買原本可以用現金購買的食用油,大米和牙膏等商品,破壞了刺激意圖。
不過盈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孝認為,中國現在的支持經濟重點應該是鼓勵增加在食品和日用品上的支出,在較大的項目上,可能以後才會有所幫助。他以美國發放現金對比指出,在中國發消費券更有效,因為中國儲蓄率很高。
另有外媒指出中國消費者不會報復性消費。報導引述摩根士丹利調查指出,大多數中國人不打算增加在高端商品上的支出。在接受調查的2,000名消費者當中,有29%的人說他們下個月在奢侈品上的花費會比本月少,40%的人說他們在食品雜貨上會花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