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308文/劉馥瑜

外送崛起 縫隙商機失舞台

 超商設置「智販機」的美好想像之一,是想作為店舖貨架的延伸,透過不到一坪大的機台,加上高彈性的商品組合,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搶攻「縫隙商機」!不過,就在四大超商過去一年多相繼跟外送平台合作,祭出店舖商品外送服務後,「智販機」原先想滿足部分顧客的需求,相當程度可能會被外送服務填補,「智販機」可發揮舞台恐限縮。

 業內人士分析,超商業者投入販賣機市場的優勢,正是因為有充足的拓點經驗、豐富的商品組合,加上金流、物流的整合能力,無須「從零開始」摸索與建置。不過,最大的挑戰仍在於,除了成本跟消費習慣以外,國內便利商店的總數超過1.1萬家,密集度已經是全球第二高,究竟還有多少「夾縫需求」?

 剛好跟智販機發展差不多時間,2019年外送平台在台灣異軍突起,快速縮短了店舖跟消費者間的最後一哩。四大超商也相繼跟外送業者合作,搶攻所謂的「宅經濟」。目前超商可外送商品約150~250項,小七甚至是以負面表列的方式,除了菸、酒、乳製品、冰品等特定商品外,皆可外送。

 相較之下,透過外送服務可買到的商品種類,比一台智販機要來得多更多,只要消費者處於定點(並非在行進間),也能在短時間內透過外送完成購買。唯一的差異是,外送未必提供24小時服務,智販機則無時間限制。

 對超商業者而言,外送跟智販機所帶來的效益,孰輕孰重目前還難下定論,但隨著國內高齡、少子化的趨勢不變,人力資源減少、人事成本增加已成定局,超商身為勞力密集度高的行業,透過包括智販機在內的各種新科技的應用測試,期藉此找到更省時省力的新商業模式,這條路想必仍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