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今年二月物價,消費者物價(CPI)走跌,較去年同月下跌0.21%,這是近14個月首度下跌,也是28個月以來最大跌幅,時值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之際,通膨率轉為負值,通縮(deflation)的問題不可不加以注意。
長期以來大家比較熟悉通膨(inflation),較少注意通縮,這是因為通膨會讓收入縮水,過去石油危機年代,通膨率動輒20%、30%,年初100元的購買力,年底只剩70元,其所形成的恐慌造成了搶購物資風潮,物價月月上漲,通膨自然是讓人聞之喪膽。
經濟學家梭羅(H.Thurow)所著的五個經濟難題的挑戰,通膨便占了許多篇幅,對通縮卻未置一辭,這是因為那個年代只有物價上漲的通膨,不曾出現物價下跌的通縮。事實上,通縮對經濟的威脅不亞於通膨,經歷過通縮的人自然也會聞之色變。
通膨是指消費者物價持續上揚,而通縮是指消費者物價持續下跌,持續上漲讓人們收入縮水,自然是不好的事,物價持續下跌,豈不樂哉,怎會是壞事?沒錯,大家都希望物價打折,百貨公司年底促銷不就是降價促銷來吸引買氣?如此看來降價非但不是壞事,反倒會為社會增添歡樂,這樣通縮有何不好?
這樣的思考並沒有錯,房租、糧食、電腦、汽車、手機、機票降價,對消費者而言,自然是多多益善,但這個快樂是建立在大家有工作、有所得的基礎上,然而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降價對消費者固然是好事,對業者就未必是好事了,如若連月下降,那必是災難。想想房租調降,房東所得便會減少,糧食、家電、汽車、服務費率下滑,業者為穩住獲利便會把生產線外移,減少僱用人力以為因應,一旦跌價範圍普及所有產品,裁員減薪勢所難免,這自然就不是好事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消費者也是受僱者,在通縮的大環境下,降價的快樂不久就會被減薪的痛苦取代,消費的歡樂須臾之間也會被裁員的烏雲漫過,於是大家又減少開銷,在消費不振下,關廠的關廠、歇業的歇業,如此就算東西再便宜,恐怕也乏人問津了。總的來說,這個社會就會在物價續跌、薪資下滑、消費緊縮裡循環,而使得經濟欲振乏力。
2003年非典肺炎(SARS)疫情讓台灣出現持續的物價下跌,各季通膨率為-0.20%、-0.12%、-0.59%、-0.20%,以通膨率連兩季為負數被定義於通縮而言,台灣這一年是名副其實的通縮,再細看各類物價便發現這一年外食費、娛樂服務費皆出現歷年罕見的下跌,足證疫情恐慌讓大家上館子、看電影、逛街的休閒活動大量減少,這一年歇業的工廠近七千家,歇業的商業超過四萬家,皆達到歷年高點,而失業率仍達5%,居高不下。
近一個月疫情急速升溫,全球確診病例已由兩萬人升破十萬人,遠超過SARS確診人數8,096人,而如今全球逾二十國,三億學生停課,更是前所未見,恐慌正快速升高,這意味著2003年發生的情況,都有可能在今年捲土重來。
事實上,近日消費緊縮、企業經營困難的現象已發生了,這些個體現象終將形成通縮,而加劇總體景氣降溫,山雨欲來之勢已非常明顯了。
主計總處二月物價報告也指出,從調查樣本發現疫情已開始影響景氣而促使旅館業、旅行社降價促銷,雖然主計總處認為目前受疫情影響還不明顯,尚無通縮,但相關物價已明顯下跌,特別是旅遊團費、住宿旅館費所屬的教養娛樂費已跌了1.63%,這個月的數字雖仍受年節因素干擾,但通縮的徵兆已然出現。
面對這一波疫情,各國已採取積極的金融、財政政策,美國降息兩碼,同時編列折合新台幣約2,487億元預算處理疫情,韓國也提出3,000億台幣的振興方案,我國自然也不落人後,也編了600億特別預算,其中有20億將用來發放「振興抵用券」,惟抵用券仍需等疫情緩和大約半年後才會執行,而受惠的也僅餐飲、商圈、夜市及藝文等四類產業,以當前急凍之景氣,振興抵用券的力道明顯太小又太慢,自不可能紓解眼前通縮的困境,有必要重新加以評估。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第三卷,談到拿破崙80萬大軍竟敗在一支經驗不足的俄軍手上,感慨不已,短短四頁就寫了十一次「沒想到」。歷史的發展往往有許多的「沒想到」,而這些「沒想到」推翻了凡人的預測,構成了歷史的主流,當去年底中美貿易戰緩和,景氣復甦在望,誰會想到疫情竟漫天蓋地而來,如今我們樂觀認為疫情夏季會結束,但誰知道呢?也許還有很多個「沒想到」等著我們。
以史為鑑,政府振興政策要再多想想,這個太小又太慢的振興抵用券以杯水車薪之力要解當前困局,猶如蚍蜉撼樹,螳臂擋車,自不可能也,屆時再以「沒想到」為托辭,為時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