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5日發布1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51.3,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55,各為連續第四及第11個月擴張(指數高於50),主要是這次調查在1月23日武漢疫情爆發前已大致完成,預期接下來幾個月的調查結果將反應疫情變數,出現較大的起伏。
中經院院長陳思寬表示,這次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都難倖免,但許多數據均尚未發布,一切還在發展中,現在談經濟成長率修正有點「言之過早」,因為情況仍具有不確定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但就經驗推測,衝擊應是短時間反應,製造業有可能在疫情趨緩後,需求就會立即回補,反觀非製造業相對較不樂觀,恢復狀況預料會比製造業來得緩慢。
中經院調查結果顯示,PMI五項組成指標中,新增訂單與人力僱用數量呈現擴張,生產數量轉為緊縮,供應商交貨時間持續上升,存貨則為持平。六大產業有四大產業為擴張,依擴張速度排序為食品暨紡織產業、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電子暨光學產業、交通工具產業,礎原物料產業與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則呈現緊縮。
NMI四項組成指標中,商業活動、新增訂單與人力僱用呈現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呈現上升。七大產業均呈現擴張,依擴張速度排序為住宿餐飲業、資訊暨通訊傳播業、教育暨專業科學業、營造暨不動產業、運輸倉儲業、金融保險業與批發業。僅零售業與前一月相比呈現緊縮。
台灣經濟研究院5日也發布2019年12月製造業個別產業景氣信號,整體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11月修正後的10.22分,增加0.93分至10.15分,燈號轉為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總計全年僅12月一次是黃藍燈,其餘皆是藍燈,燈號表現遜於2018年,但預估2020年燈號表現將優於2019年。
台經院表示,觀察國際預測機構最新數據,多數認為2020年全球經貿表現將優於2019年,但對美、中經濟表現較悲觀,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表現可望改善。國內受惠半導體龍頭廠持續精進先進製程、5G基礎建設陸續開展、台商回流升溫等因素,投資成為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故台經院將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從2.45%上修至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