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農曆新年休市,原本今天兩岸三地都將迎來開盤日,但中國大陸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陸股春節後的開市時間將延後至2月3日。
這次延長休市時間,只是晚了1個交易日,隨著陸股占MSCI指數的比重逐漸提升,機構法人與外資在陸股市場扮演了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陸股也不宜延遲太久開市,如果封關時間過長,對全球投資者與國內投資者的影響甚鉅。
原先年前市場持續看好陸股,甚至認為有機會於年後喜迎紅包行情,畢竟細數元月最主要的大事,即為美中終於在1月15日簽訂第一階段協議,美國同意暫緩原定2019年12月15日生效、對1,6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項目包括手機、筆電以及其他商品,並將現有對1,200億美元大陸商品加徵的關稅減半至7.5%,但維持對其他2,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五大要點,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對美採購、強制技術轉讓、匯率和金融服務,協議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擴大採購,用來補償美國農民和其他受報復性關稅衝擊的企業。
依據協議內容,中國大陸應確保從2020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的兩年中,向美國購買和進口的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和服務產品金額,比2017年的基準至少高出2千億美元。中國增加美國農產品採購,雖然美國是最大受惠者,但有助中國平抑物價,看似對美有利,其實也有利中國經濟發展。
中美第一階段的協議內容,儘管不是馬上全面調降中國輸美關稅,但雙方願意坐下來協商簽約,這是一個重要進展,同時也對市場釋出友善訊號,中美達成貿易協議有利全世界,這也顯示兩國可以透過對話化解歧見,找到解決方案。中美第二階段的磋商,能否在今年底達成,目前還難以預料,主要是因為美國總統大選將在11月舉行,美國總統川普應該會把重心轉回美國。
隨著中美休兵,國際政治氛圍轉佳,全球製造業緩步復甦,中國製造業數據連續三月觸底轉強,訂單和出口等細項數據也都不錯,PMI重新站到50景氣榮枯線以上,確認經濟已走出谷底,豬價問題改善,中國通貨膨脹下滑,中國人行可望採更寬鬆的貨幣政策,減輕企業負債重擔,種種跡象顯示,陸股行情似乎依舊可期。
豈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嚴重性急速攀升,外界憂心疫情持續擴大,影響了陸股在農曆年前最後一個交易日(1月23日)的表現,下跌2.7%、跌破3,000點大關。面對這波疫情,我們預估對區域經濟和風險性資產短期下修的壓力無可避免,民生消費、旅遊航空等相關類股淪為箭靶首當其衝。
然而市場下跌往往也會是逢低布局,進場的好時機。陸股在2018年因為中美貿易戰,股價下跌,陸股估值低,2019年陸股彈升,目前估值雖然已上來,不過中國企業平均獲利在2020年有機會上看10%,還有成長空間,鎖定擁有良好現金流的產業龍頭,足可對抗市場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