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曆春節假期已於29日畫下句點,然而恢復上班、開市的第一天,迎來的卻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新春團拜以及股市開出新春紅盤。癥結所在,自然是因為在新舊年交替之際,發生在大陸湖北的「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如野火燎原般迅速蔓延。透過網路即時訊息,但見確診病例及致死病例人數不只每日快速擴增,受影響的地區,也從湖北迅速擴散至所有大陸的31個省市地區均告淪陷,並進一步從大陸周遭的港、澳、星、馬、日、韓,以至於美、加、澳、德、法等國家地區,也先後傳出有確診的病例。而台灣當然也難倖免,迄今已有9例。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首當其衝的中國大陸當然不敢掉以輕心。除了究責當初隱瞞病情的地方官員之外,更破天荒的針對湖北省會武漢市啟動全面封城,禁止一般人進出的非常措施。而其他各省市地區,則視各自的疫情,推出各種緊急應變規範,甚至包括延後春節假期、拉長各級學校的寒假假期等。
與此同時,為防杜疫情的擴散,以及搶救被困在封城區內的本國人民,包括美日英法澳紐等國,更紛紛指派專機,前往武漢封城展開另類的「撤僑」行動,此情此景,不免令人想到就在兩個甲子之前的1900年,同為庚子年,當時西方列強針對清末的義和團之亂,為了保僑護僑,組成「八國聯軍」直搗北京帝都,讓當時的清朝付出羞辱性的「庚子賠款」,也導致大清王朝的覆亡。
而今在兩個甲子之後,巧合的又逢庚子年,中國也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除了相關國家各自的撤僑行動之外,處於早已全球化的今生今世,此次「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面向,遠遠不止於個人身體健康的確保。事實上各大國際企業,甚至比各國的政府體系,更早就紛紛思索與採行緊急應變對策。從短期的避免或降低企業營運所可能遭到的衝擊與損失,進而思索如何不靠龐大的中國大陸工廠和可觀的內地消費市場,而仍能照常營運。甚至還要嚴肅的思考除了消極的採取減少損失的危機處理措施,或者依循風險管理原則進行產業生產鏈或供應鏈的重新布局以分擔風險之外,是否有可能因而尋繹出化危機為轉機的企業營運轉型升級的新契機,自然是對世界級跨國大型企業的一大挑戰和機會。
從全球視野回到台灣的情境。「武漢肺炎」疫情自引發關注以來,在台灣所引發的回應和關注角度,相較於其他國家地區,除了是同樣的關切,及盡可能採取防疫檢查措施,以防杜帶源病患的返台或入境之外,在其他方面則可以說是凸顯出「有台灣特色」的對應模式。
顯例之一是針對防疫所必備的口罩,除了給生產口罩的業者帶來龐大商機之外,連日來儘管官方一再宣告口罩貨源充足,但庶民大眾的實際感受卻往往是供不應求,欲買無門。蘇揆於是只好高調宣告國人千萬不要搶購口罩,甚至對購買口罩送到國外者,責令海關、公平會、消保會等都要立刻拿出辦法加以禁止,以致被揶揄為「口罩之亂」,並徒增兩岸對立。
與此同時,針對大陸疫情對台灣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台灣的官方評估認為短期內恐將衝擊金融市場,而航空、觀光旅遊產業則更是首當其衝。為此,交通部已與相關業者接洽、盤點紓困機制。然而,過去四年兩岸關係的僵化,才是觀光旅遊產業相關業者經營陷入困境的病灶,此番的大陸疫情其實只能算是雪上加霜。如果根本病源不除,短期紓困的效益其實令人難以樂觀。包括業者和主管官署,可真是要務實的找出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的治本良方。光靠紓困不足以治標,甚至還可能產生「奶嘴效應」,成為主管部會長期包袱。
此外,依循危機也就是轉機的思維,台灣的金融產業高層,針對此次疫情所帶來各國普遍看淡未來大陸經濟表現的評估,認為對台灣而言可能會帶來科技業轉單的外溢效應。這其中既包括台商可能因而更嚴肅的思考是否繼續在大陸投產布局,而外商則更可能對在大陸產業鏈的生產量能,以及爭奪大陸市占重新評估布局,從而對台灣而言將可能帶來短期和長期不同的影響。
檢視從民眾生活層次、產業發展層次、政府招商引資層次,此次大陸疫情的確帶來直接衝擊,和引發重新思考定位,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誠如紐約時報的分析,「武漢肺炎」事件,其實是省思全球對中國有多依賴的檢驗試紙。站在台灣的角度,同樣也是一次檢驗測試和省思的機會。我們要走哪一步,既考驗政府、企業,更是對全民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