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227朱漢崙/台北報導

多元信託 打造首座青銀共生宅

互利共生建築、共生系統整合、開放性設計、多元共享,四大要領推動共生宅全國遍地開花

image
 ●合庫的烏日共生宅,不僅強調青銀共居,在房間的設計亦特別強調包括夜間照明便利性、衛浴無障礙等銀髮族有高度需求的設施。圖/朱漢崙

 合勤與合作金庫透過多元化信託方式打造的首座青銀共居共生宅「烏日共生宅」開幕,未來透過和銀行信託機制的結合,合勤不僅將繼續在其他縣市複製該模式,同時也擬在業界推展這類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的共生宅,邀更多業者共襄盛舉。

 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特別點出,理想的青銀混居共生宅,規劃設計上應注意四大要領,包括建築互利共生、共生系統整合、開放性設計原則、多元共享狀態等四大項。

 透過多元化信託模式誕生的「烏日共生宅」,據了解,已引發其他銀行業者跟進該信託模式的興趣,不過除了透過多元化信託機制讓業界串聯,怎樣的共生宅最符合台灣的在地需求,亦為不少地方政府關注未來共生宅在全國各地複製的焦點。李柏憲認為,建築的互利共生、共生系統整合、開放性設計原則、多元共享狀態等四大原則,不僅將成為合勤未來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地區複製共生宅的必備要領,其他有興趣的業者,若能依照該模式來發展共生宅,也能夠打造出真正符合在地需求的青銀混居共生宅。

 對上述四大要領,李柏憲分析,首先從建築的互利共生講起,建築的生成可能受到其他建築、地理條件、族群行為影響,因此不會「單一存在」,而是必須透過因應外在環境的不同,來進行建築體本身、內部空間規劃的設計,如此打造出的建築體及內部空間,將能充分吸納外部環境的需求。

 他認為建築共生可依據居住、公共空間、城市基礎建設等三種建築類型,透過設計行為達到建築與外在環境良性的互利共生狀態。

 共生系統整合方面,李柏憲分析,所謂的共生系統整合,包括了居民、族群、交通、鄰里、時間、聚落、環境、材料等要素必須一併整合進來,建築構成前受外部環境所影響,而建築構成後也同樣的影響周遭的人事物。例如,周遭社區的居民會來參與該建築內的活動、齊力投入相關服務等等,倘若能透過歸納各項影響建築生成的條件,即可尋找達成建築與外在環境互利共生的設計原則。

 李柏憲認為,在設計共生宅時,必須掌握「開放性設計」的原則。他對此說明,開放性的設計,必須把模矩、元件、組合、擴充、適應、參與這些環節一併納入評估,特別是建築的開放性不只是空間的公共性及多元使用,而必須更進一步與外部環境產生良性互動,特別是在組合、擴充、適應、參與等面向,若能分份掌握不同地區的特質,就能讓建築本身產生不同面向共享狀態,使共生宅即便位處於不同的城市,都能更有效率打造並能健康循環發展。對所謂的「多元共享」,李柏憲說明,「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很重要。在打造共生宅時,必須著眼於多方互動行為和建築循環發展,建築並非單一透過設計讓設計者與業主產生溝通,而是藉由滿足使用者需求的過程來創造一個城市多元互動的機會,才能使資訊、文化、資源不斷互動分享,達成建築的的永續循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