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來,隨著薪資的停滯、房價的飆漲,年輕人只能「望屋興嘆」。雖然台灣房地產最貴的地方集中在台北、新北市、新竹市、台中等地,但真正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也以這些地方為主。在就業考量下,只能承受高房價、高租金的困境。久而久之,青年人缺乏對未來的夢想、希望的憧憬,不少人西漂、北漂、海外漂,成為無根的一代。
年輕人低薪、無力置產,在經濟、社會,乃至於政治上都有不利的影響。香港的反送中雖然和自由民主、法律的底線有關,但更深層的,和經濟上貧富差距的擴大,也脫離不了關係。政治上沒辦法改變中共的專制決策,經濟上又看不到明天,在食物鏈下端的群眾,在民不畏死的心態下,展開了幾近於革命式的抗爭,值得我們警惕。
青年低薪、薪資停滯,對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層面衝擊甚大,首先,在經濟層面上,由於入不敷出,消費能力受限,影響到台灣的內需及服務業,進而衝擊經濟成長率,乃至股市、房地產。在社會層面上,由於缺乏儲蓄及對未來生活的掌握能力,致無力結婚成家、生子、孝順父母。而在政治層面上,低薪、高房價的困境也使青年人對政治立場採短線,追求小確幸、短期利益(例如要求擁有七天固定假日的休假、一例一休等),政府受制於青年選票的壓力,無力規劃長期政策,經濟成長也相對受挫。
但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即成,政府應該有步驟、有節奏的執行短中長期策略,才有可能化解疑難。我們認為以下三個願景:(一)薪水可漲升;(二)發展有舞台;(三)安居有機會,應是目前青年人最期盼的未來發展。至於要如何達到這三個願景,以及政府應該有何策略,以下是我們的看法。
第一,薪水漲升的策略:短期方面,就業的媒合、創業的支援相當重要。在就業的媒合上,學校創業的環境應讓年輕人在畢業後的環境不會相差太大,才不會有學用落差的現象。同時,在高中的學程上,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發展,在作法上,應有性向的了解與生涯規劃相關的輔導課程,以利生涯發展。再者,和有計畫國際化的業者合作,以客製化的方式訓練學生。結業後外派到海外擔任儲備幹部,隨著企業的國際化,搭上國際化的列車。在創業的支援上,欲降低年輕人創業的門檻、障礙,必須整合創業者業師、擁有專利的老師、天使基金等,提供創業一條龍的創業服務。其次,取得海外行銷的出海口,對創業者提供更好的回饋誘因。同時,青年人創業最需要的是資金、退場機制及海外出海口,可以在這幾個方面加強。
在中期方面,政府應該加速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將台灣過剩的資金及若干保險基金導入國際醫療、長期照護、都市更新、金融理財、雙語教育等領域,使上述領域可以擴大規模導入更多資金、現代化並提高商業模式,創造高階人力需求,幫年輕人找到高薪的工作機會。
而在長期方面,台灣應該推動二次教育改革,並擴大技職教育,使青年人有專業分工,學術歸學術、專業歸專業,如此,就不會造成高階人力供過於求、年輕人薪水被壓抑、沒有漲升空間。
第二,發展有舞台:導入數位經濟的建設及應用服務,使青年人有發展的舞台。在各行各業上,透過輔導團,設立數位經濟體驗中心,協助廠商導入AI、大數據、物聯網,並了解導入前後效益的變化,使廠商樂於導入,生產力提高後,薪水自然會提高。
另外若能擴大觀光業規模,提高服務業附加價值,讓年輕人可以增加工作機會,擺脫國內服務業長期低薪的困境。
第三,安居有機會。首先,透過囤屋稅、房屋稅的加重課徵,減少投資人炒作房地產的機會,讓年輕人不會因為飆漲的房價而望屋興歎。其次,提供青年人租屋津貼但必須有排富條款以免造成政府的龐大債務負擔。再者,在都市郊區擴大建立社會住宅,而且只租不售,再配合便利的大眾捷運系統使年輕人樂於承租。最後,新加坡的「組」屋市場獨立於市場機制之外,其價格轉讓、繼承都有一套不同的程序。同時,參考新加坡的公積金,讓青年人的所得扣除一部分成立公積金帳戶,使青年人在將來可以透過公積金儲蓄買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