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127陳信榮/台北報導

移動共享服務業:獲利模式難覓

 Coup突然宣布停業,為台灣新興的移動共享服務行業無疑澆了一盆冷水,業者分析,「還沒找到穩定獲利模式」是最大關鍵。業者分析,電動機車共享服務能否永續,掌握軟硬體開發技術、降低營運管理成本,特別是握有足夠資金為後盾,將是行業勝出的關鍵。

 台灣第一家,也是亞洲最大共享電動機車服務平台WeMo執行長吳昕霈形容,共享電動機車市場在全球仍屬於「嬰兒時期」。Coup是在2016年10月開業,WeMo今年10月也才慶祝三歲生日,幾乎所有業者仍在摸索階段,迄今都還沒找到獲利模式,都還在燒錢階段;對於Coup成立不到四年就停損出場,業者也都表達可以理解的立場。

 業者坦言,經營共享電動機車服務最大的成本,來自維運團隊開支,需要龐大的人力從事車輛調度、電池換電等服務;就算採用換電式電動機車,可以省下部分換電人力,但卻多了繳付電池月租費的額外開支,一樣成本居高不下。業者透露,維運團隊的開銷,幾乎吃掉所有利潤,隨營運區域擴張,維運團隊的規模與開支也跟著快速膨脹。

 面對現實的挑戰,WeMo分析,共享電動機車業者要有自我掌握軟硬體研發實力,選擇適合投入市場的營運車輛,以利後續做出最適當的彈性因應。WeMo指出,共享電動機車需持續培養市場成熟度,更需要培養專屬維運團隊,確保管理車輛上線率與品質,降低整體硬體高建置成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