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環境目前呈現通膨上升,經濟下行的概況。10月CPI大幅上漲至3.8%,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5.5%,而非食品價格僅上升0.9%。通膨上升主要來自豬肉價格飛漲,也帶動其他代替性食品價格上升。
觀察豬肉供需結構,通膨舒緩的時點可能要等到春節之後,甚至到明年下半年。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指標持續下滑。
10月份製造業PMI為49.3,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連續六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下。分項來看,新訂單指數為49.6,再度回落到50以下,主要受出口拖累。
另外生產明顯回落,10月生產指數為50.8,前值為52.3,顯示海外市場需求低迷導致經濟增長不振。
通膨的壓力是否影響貨幣政策的節奏?從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的動作觀察,寬鬆貨幣支援經濟的重要性還是大於控制通膨風險。
11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進行人民幣(下同)4,000億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下降5個基點至3.25%。11月18日,進行1,800億元逆回購操作,7天中標利率2.5%,較此前下降5個基點,這也是自2015年底以來首次下調。
11月的LPR報價也跟進下降,尤其五年期是首次下降5個基點,符合政府希望通過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的方式促進貸款利率的下降,在經濟下行週期通過逆週期調節支援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因此短期資金面,尤其來自內部的部分,將對股市有正面效益。
進而觀察外部資金部分,主要驅動事件來自MSCI擴容。
今年11月將是本輪第三次調高A股納入比例,完成後A股納入因數提升至20%,MSCI中國指數權重達到12.1%,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達到4.1%。
參考台灣及韓國納入MSCI的過程耗時6年,中國股票市值體量相對較大,納入的時程可能更長,甚至有不如預期的風險發生。
不過,中國將持續開放外資參與市場,股市可望優先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
展望長期的趨勢上,「房住不炒」將帶動中國居民的資產再配置。過去20年,中國居民最重要的儲蓄和投資手段事實上是房地產資產,房地產因此吸附了大量的長期資金。
當前中國居民資產負債表中房地產的占比接近50%,遠高於美國居民房地產占總資產比重的25%。在「房住不炒」大背景下,地產的投機屬性將降低,有助於長線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撤出,進入其他市場。
而在近兩年金融監管規範化的背景下,P2P、信託等高收益資產的收益率也逐漸回歸正常,其規模出現下降,這表示股票、債券市場等金融資產將更加受益。
儘管過去幾年中,中國已經歷了快速機構化的進程,但相比其他經濟體,中國機構投資者的資產規模仍然較低。
2017年,中國的保險、基金、養老金三大部門資產總和占GDP的比例低於50%。
而部分發達國家,包括美國、丹麥,該比例甚至高達250%以上。面對金融市場的波動,居民委託金融機構進行投資可能是更優的選擇,這意味著居民資產再配置也會推動機構化進程的加速。此趨勢後市發展也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