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反覆、英國脫歐及經濟數據疲軟下波動加劇,影響投資信心,投資人渴求趨吉避凶良方。由工商時報、芝商所、國泰投信共同舉辦「中美貿易戰下的ETF資產配置與交易攻略」說明會13日展開,吸引300名投資人到場聆聽。
此次說明會邀請業界強將,包括:芝商所執行總監及資深經濟分析師Erik Norland、程式交易教父張林忠、國泰投信ETF團隊主管鄭立誠,就中美貿易戰下外匯及商品投資機會、ETF資產配置、期貨投資新契機等主題,作專業分享及深入探討分析。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指出,中美貿易戰好像達成一定和解、趨緩,但只是如一個棒球的中場,因為問題不在經濟而是政治,政治就會拖很久,外在環境上三、五年內應還是動盪。動盪中如何用ETF資產配置,現在台灣投資人很幸運,商品有多元性,包含:股票、債券、商品、槓桿正反,在國內就可跨領域的投資。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錢,因為不管是Fed、歐、日央行都在撒錢,錢會在不同商品股、債、商品、房市、外匯裡移動,如何掌握到錢的移動方向做最好的資產配置。
台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羅贊興則點出中美貿易戰下有三大事件值得關注:一是寬鬆貨幣政策,全球央行調降41次利率;二是IMF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從3.2%變3%;三是全球債務達246兆美元占GDP比重很高,衝擊投資市場。
也因為市場有利多、有利空,所以不確定性永遠在。ETF是在美國開始,1993年至今有7千檔、全球規模5.6兆美元、台灣ETF從2003年開始,16年來發展出200多檔、4000多億元,交易比重達8%,關鍵在2014年修法,讓商品、槓桿、反向上市,還有造市者的發展,投信的協助、法規修改才能如此發展,目前我國連到外國指數的有180多檔,台灣本土的40多檔。
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指出,中美貿易戰是造成寬鬆的主要因素,過去20年前台灣光是定存就有6%,但現在利率太低錢無地方去,全世界負利率的錢達16兆,寬鬆是可怕的、利率上不來,錢太多,不投資的話在負利率情況下無法抗通膨。過去存銀行是最沒風險的,但低利環境下不能只存銀行,現在雖然股票、債券都很貴了,但還是要投資,風險管理一是分散投資,ETF是很好的工具;二是期貨避險。
(相關新聞見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