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111文/張珊珊

擁抱FinTech 期貨產業如虎添翼

 過去幾年,FinTech在台灣已有一定的進展,但台灣金融市場在FinTech領域仍有許多面向存在很大的發展性。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營運長、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表示,現階段仍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摸索,這次論壇主題結合FinTech,透過國際經驗與趨勢、政策、研發、以及金融機構的參與,可以發掘期貨市場在FinTech的創新應用。

 王儷玲借鏡國際,大數據、AI、區塊鏈已被廣泛採用,包括優化產品、優化策略、優化使用流程、結算與清算、異常交易監控、風控與法遵等領域之運作效率,均有顯著提升。台灣最重要的面向,還是要回歸金融市場在固定收益產品的缺乏,這也是許多保險公司、機構法人及投資人所需要的工具。王儷玲表示在優化、創新產品部分,台灣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包含投資工具、匯率避險工具的不足,並期待未來衍生性金融商品透過指數發展更多固定收益產品,透過FinTech發展更多相應的創新產品,解決產業痛點,也讓投資市場耳目一新。

 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副執行祕書胡則華表示,FinTech的發展應該跳脫行業別的思維,以跨域、跨境、提升使用者的經驗上去著手,用發展產業鏈或生態系的想法去創新。面對國際上FinTech的快速發展,台灣也已經看到產業正在醞釀發展動能,國內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與FinTech新創展開合作,相信整體綜效很快就會看到,但員工心態、整體流程都得調整。金融機構優勢是風控、內控及對金融市場運作熟悉,這些則是新創及科技公司的弱項。

 胡則華表示,金管會也扮演輔助角色,透過設立創新中心(溝通)、開辦監理沙盒(實驗)、成立創新園區(生態系)等,協助新創團隊及發展金融科技;對既有金融業則利用投資抵減、鼓勵申請專利及業務試辦、要求提撥特別盈餘公積作為員工轉型之用及放寬金融業投資金融科技業等措施,提升創新能量。

 元大期貨總經理周筱玲觀察FinTech在國外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很重要的是從政府面到產業面整個生態鏈的配套是相對完善的,周筱玲以Facebook為例,許多現在成功的企業,過去都曾是1人公司,而透過政府完整的輔助與接頭,確實可以讓他們有機會被創投業者看見,進而創造更多的可能。

 群益期貨總經理李文柱表示,科技在進步,期待法規能與時俱進,目前期貨商業務員不能轉介外匯保證金業務,若能透過法規的鬆綁,加上積極發揮FinTech的功效,相信期貨業務應可更加蓬勃發展。

 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明華剖析,FinTech真正的本質是提供金融服務的品質,而其中兩個關鍵技術就是AI與區塊鏈。就像智慧型手機對人類生活帶來許多改變,AI與區塊鏈破壞式創新的特質,對於金融市場帶來許多改變,除了面臨許多挑戰,但也帶來許多好處,也為產業的未來打開一扇新視窗。

 反思交易所一路走來,經歷了電子化交易、全球交易法規鬆綁,臺灣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周建隆表示,這其中有著許多的競合與轉型調整。身處FinTech不斷推陳出新的環境,有三個面向值得觀察,第一個是將FinTech當成一個商品,目前世界上最有名的就是Bitcoin futures。第二個是將FinTech當成服務或者平台,像是Mobile,目前也運用在課程學習等,或是AI surveillance,利用AI去建構監視系統。第三個則是將FinTech當作投資標的。

 酷奇科技執行長顧家祈以「AlphaGO」為例,肯定AI在期貨市場有其必要性,並明確地說AI並不會取代人類,但是不與AI合作的人,未來被淘汰的機率將會比較大,並指出人機合作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政治大學金融大數據實驗室執行長林士貴表示,AI可以做到「智能客服」、「分析風險等級」、「精準行銷衍生性商品」等。在資產管理與風險控管方面,可以採用AI投資、預警,並建立風險模型、進行市場分析。從營運面切入,則可善用AI快速運算的能力,從大數據篩選有效數據,協助達到資本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