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研院與新竹市政府共同推動的「Taiwan No. 0001」自駕車於22日在新竹南寮漁港掛牌上路,這也是全台首輛能在開放場域驗證的自駕車。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今年三月簽訂自駕車實驗運行合作備忘錄,四月向交通部提出測試計畫,隨後通過沙崙封閉場域共64種情境測試認證後,九月正式獲得交通部審核通過,取得全國首張自駕車專用試車牌。這不僅是工研院技術的里程碑,更是台灣產業的里程碑。
新竹市政府市長林智堅表示,自駕車不只可以帶動汽車相關電子產業的升級,更可創造新的服務模式,期待未來新竹市在觀光甚至2021新竹燈會有機會應用自駕車接駁服務,實質改善交通問題,創造自駕車應用的無限可能。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表示,有別於過去多數自駕車倚賴GPS的技術,工研院的自駕車採用「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與高精度3D動態地圖資料庫,即使在訊號容易中斷的地下室或隧道,也沒有訊號遮蔽的問題,依然能保持高精準度運行。
胡竹生指出,工研院的自駕車是以路況感知作為出發,與過去藉由GPS達成自動駕駛有所不同,該SLAM技術結合了光達、雷達、資訊、軟體辨識等多方技術,逼近真人開車的思維與判斷,包括判斷路況、環境、障礙、突發等,且更勝於人的是自駕車的視野寬廣達300公尺,在保有人為開車的思維下,擁有更寬闊的可視範圍,搭配未來5G連網技術,自駕車之間還能互相分享路上資訊,達成更有效率的交通。
值得一提的是,工研院自駕車技術採用軟體模組化設計,可依場域及功能的需求將技術快速移植到國內外的多種車款,目前已成功安裝在小貨卡、轎車、休旅車、大卡車等,胡竹生表示,該模組係搭配汽車結合感測器、車控電腦進行改裝,雖然進入商品化還有段路,但預估5-10年內一定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