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討論到投資策略及市場走向,投資人、媒體甚至是我的老闆總會問一個重複出現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很重要,它就是:下個黑天鵝是什麼?不幸的是,只有當黑天鵝現身時,我們才能認出它,而這通常為時已晚。黑天鵝是稀有動物,它們極為罕見且具有兩個特性,第一個是稀少且無法預測,第二個是它們透過經濟失衡與結構性弱點來獲取養分。
在2008年,銀行的高槓桿以及結構含糊不清的金融商品所累積的資金是黑天鵝的主因,而爆發的驅動點則是疲軟的房市價格,隨著2020年即將到來,哪些因素會造成相同等級的危機?
目前市場有許多已知的弱點,但有一項正在眼前發生:氣候變遷以及極端氣候事件。颱風、水災或乾旱比人禍的危害更大,造成農業、製造產業的重大損失,從而引起保險產業的問題,投資人熱衷於投資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但這些債券過於昂貴的價格反映了投資人輕忽重大災害的後果,以及市場明顯低估這些潛在氣候變遷事件對企業的影響,加州的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近期破產即為一例。
就本質而言,金融產業一直是主要的風險。自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實施壓力測試並降低財務槓桿比例,但不同市場情況不一致,美國的銀行財務狀況相對健全,歐洲強弱有別,新興市場則狀況不明,最近印度傳出的新聞顯示其金融體系仍有脆弱與不足之處,中國銀行則因其貸款品質遭受質疑而面臨估值折價情形,中國本地房市崩跌或嚴重衰退會引發龐大壓力,這個問題已促使中國政府採取持續性的支持措施。
金融市場也有脆弱之處,過去10年公共債務與企業債券規模遽增,卻未反映在價值面,財務槓桿升高使企業對於經濟衰退較為敏感,負債居高不下的政府也是。股市也有裂痕,部分沒有獲利或盈餘極少的公司仍獲得投資人青睞且享有高估值,彷彿網路泡沫重現,這些弱點影響投資信心也讓市場更加敏感。危機不是來自加密的電子貨幣,它們才剛萌芽而且與金融體系連結不深,不足以成為危險。
接下來將如何演變?美中貿易爭端已持續18個月,美國與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爭議,可以確定的是經濟成長會趨緩,景氣不會陷入衰退,但投資人要有GDP成長下修的心理準備,這不是黑天鵝,而且有三項因素會降低衝擊:首先是來自全球央行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持,政府財政政策也有助提供經濟支撐,第三點與市場預期有關,不同於過去危機前的市場表現,目前企業在疲軟景氣循環下的獲利已在預期中,可以避免對未來獲利數據感到失望。這些因素均有助於降低對黑天鵝的恐懼,不過投資人須謹記在心的是,黑天鵝總是出現在所有人都過於正面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