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15日再對外資打開金融市場的大門,苦等多年的海外金融業者即將在大陸市場施展拳腳。綜觀2018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宣布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一直到近日的相關開放措施,或許可以說,中美貿易戰也助推中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
中國在金融市場的開放進程緩慢,向來為美方詬病,市場准入一直是中美貿易談判的重要議題。以今年7月為例,中美第12輪貿易談判在上海登場前,大陸公布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明訂開放進程,「金融11條」也成為後續的開放舉措的指導棋。
10月11日中美第13輪高層級貿易磋商結束後,雙方宣布達成多項進展。當時美國財政部長穆努欽表示,中國承諾向美國金融機構開放市場,且雙方已達成「一個差不多的金融市場開放協議」。當天,中國證監會便明確2020年陸續放寬外資在期貨、基金管理及證券方面的股比限制時程。
中美本月底將再就協議文本進行磋商,11月中旬APEC峰會上由習近平和美國川普簽署。在此關鍵時刻,中國國務院公布放寬外資銀行與險企的進入門檻及業務範圍,亦可視為中國官方為下一波談判遞出的橄欖枝。
中國此時大幅開放金融市場,可說是內外兼得。對外,可回應美方的訴求,使中美貿易協議具備基礎,對內,藉由降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鼓勵外資機構進入,一方面可為中國市場藉引入新的競爭,以提升大陸自身銀行的競爭力。
一項可供參考最新數據是,根據銀保監會15日公布的數字,目前民營資本在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和保險公司總股本中,占比已經分別達到了43%、56%、83%和49%。反觀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公司,在大陸資產占比僅有1.64%和6.36%,占比相當低。
中國大陸放寬對金融業外資進入之限制,立意之一在於促進自身資本市場國際化,至於是否能改變目前外資在金融市場之競爭格局,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