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008

「媲美星港財富管理」的真相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新方案」,主委顧立雄更喊出響亮的口號,要「台灣的資金台灣自己管」,承諾將在年底前提出具體方案,目標是要抓住海外台商資金回流的浪潮,讓台灣的金融業者能夠擴大財富管理的能量,不只吸引台灣人自己的海外財富,甚至連大中華區、包括香港人在內的資金,都能交由台灣金融機構來管理。

金管會抓住海外資金大挪移的浪潮,在政策時點上掌握時機,值得肯定,尤其是提出「媲美星港」,顯示金管會掌握到財富管理的任督二脈,要讓龐大的台商海外資金回流,最簡單、最明確、一針見血的原則,就是「新加坡、香港能做的,台灣都能做」,政策上掌握到這個原則,就有成功的機會。

但是,「金融中心」是台灣最大的政策口號泡沫,顧立雄的新案雖然喊得漂亮,仍然有淪為泡沫的高度風險。

台灣從1993年,李登輝擔任總統、連戰擔任行政院長時,由策略大師大前研一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國家戰略,1995年行政院責成當時的財政部證管會負責推動「亞太金融中心」,25年來歷屆政府不斷繞著「區域金融中心」的口號,提出各種標題漂亮的方案,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計畫簡報、公聽會、論壇都不知道做了幾百、幾千場,徒然浪費寶貴的政府資源,口號從未落實還算事小,政府威信淪為笑柄,造成金融產業發展動能停滯,才是全民最大的損失。

馬英九總統就任後,兩岸關係改善再度燃起台灣作為區域財富管理中心的希望,當時政府以發展人民幣相關商品為主軸,推動亞太財富管理中心的政策,至少就有陳裕璋擔任金管會主委時提出的「發展具有兩岸特色之金融業務計畫」、開放外國人能運用台灣金融機構平台進行人民幣交易的「國人理財平台專案」、以及曾銘宗擔任金管會主委時,大力推動的「亞太理財中心計畫」。

上述這些近期的計畫,也都由相關單位提出洋洋灑灑的開放方案,動員基層公務人員做完整的跨國比較,逐一臚列可以開放的產品、建議鬆綁的法規等,但是,一如歷代金融中心的計畫,只要時空環境略有變化,特別是金管會主委、銀行局、證期局局長換人,一切計畫就自然停擺。而台灣資金流出的金額則不斷擴大,台商在海外投資獲利成為香港、新加坡最重要的核心客戶,坐實政府口號喊得越響,政策泡沫越大的事實。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這次提出的新計畫,看來有企圖心,也抓到問題的要點,但是,顯然決策幕僚給他的訊息仍然有限,政策開放的焦點在「希望能把在境外金融中心(OBU)可銷售的商品等,也可以同步放寬在外匯指定銀行(DBU)銷售」,以這個原則,那麼顧立雄方案的標題應該改為「DBU媲美OBU方案」,而不是「媲美星港的財富管理方案」。

金管會要放寬DBU、也就是國人經常往來的「外匯指定銀行」銷售產品的業務限制,主要恐怕是在《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正式實施之後,銀行發現台商從海外匯回的資金,有25%資金允許投資在台銀行的信託專戶或證券全權委託專戶,成為金融業擴張財富管理業務的資金來源,卻發現受到太多投資限制,因此設法讓匯回DBU的海外資金能夠比照OBU,化解產品太少的實際障礙。

本報社論多次提醒,《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固然提供了極為優惠的稅賦誘因,但是對於匯回資金的用途綁手綁腳,匯回資金非常可能淪為呆錢。25%進行金融投資面臨到「產品太少」的障礙,必須金管會與央行溝通放寬DBU的限制,更重要的是,70%的資金必須投資在經濟部核定通過的投資項目,雖然堅持了回台投資實業的政治正確,卻忘記這些資金本質上是家族傳承的理財資金,是金融業「財富管理」的客戶,而不是經濟部「振興投資」的對象,政府喊出一年3千億、連續3年的回流目標,可能根本無法達成。

香港持續三個多月的動亂,造成大量資金追求安全而逃離香港,新加坡成為承接香港資金最大的受益者,台灣金融法規限制太多,產品太少,金融服務水平與星港相距太遠,只能承接製造業回流的資金,至於龐大的海外資產回流的金額甚低。

顧立雄主委「媲美星港」的目標抓到要害,卻還是面臨過去二十多年金管會口號泡沫的風險,這不是金管會自己的事情,也得中央銀行、金融機構與會計師們群策群力,真正面對問題,從客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法規到金融服務徹底改造財富管理平台,做到貨真價實的「媲美星港」,才有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