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咖啡市場規模逐年擴大,為搶攻年產值超過750億的「黑金」商機,超商、速食連鎖積極搶市,傳統連鎖咖啡備受競爭威脅,加上門市租金居高不下,單純只賣咖啡存活不易,為此台灣本土與國際連鎖咖啡品牌紛紛積極開發餐食商品,藉此提高平均客單價,連鎖咖啡店將從「Coffee shop」轉型為具有餐飲功能的「Cafe」,引發產業革命。
隨著連鎖咖啡餐食比例漸增,除使餐飲業態定義界限日趨模糊,亦將分食並排擠速食連鎖與平價連鎖餐廳市場,外食餐飲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激烈。
面對各方搶食黑金商機,「星巴克」「路易莎」、「丹堤」「怡客」等連鎖咖啡品牌想方設法提高餐食銷售比重。「金車伯朗咖啡」更推動門店轉型,除餐點全面升級,更將其中37家門市轉型為現代餐酒館,提供柏克金啤酒與噶瑪蘭威士忌、紅酒、白酒和調酒。
日系連鎖咖啡品牌「客美多」入台則主打「早餐文化」與「全服務體驗」區隔市場,並以「點任何飲料都送早餐。「星乃珈琲」,則以招牌商品「窯烤舒芙蕾熱蛋糕」,以及「舒芙蕾歐姆蛋焗飯」等熱食,引爆排隊熱潮。
星巴克在2018年9月就以主餐、輕附餐加飲品的套餐組合形式推出星想餐,跨足午晚餐市場,希望吸引更多客群,今年則推出「星想餐」主廚系列,且於11月6日推出與台灣「牛排教父」鄧有癸攜手合作的餐點,目標提升餐食營收再增加二成業績。
年底展店可達500家的路易莎咖啡,洞悉市場趨勢,2018年砸7,000萬元設中央廚房生產肉排、義大利麵與雞腿等商品,總經理黃銘賢表示,目前在大坪數門店餐食已占營收30%,公司目標是希望推升到40%。
很早就設中央廚房提供餐食的丹堤咖啡現有96家連鎖門市,總經理方淑宜表示,超商賣咖啡確實對產業帶來衝擊,「是餐食讓丹堤咖啡還能持盈保泰」。方淑宜表示,過去餐食在丹堤銷售重約30%,現飲料與餐食比重已各占50%。